客家唱船韵味浓
■郭志锋 梁鹏程(万安县)
万安客家人元宵唱船活动始于宋朝,盛于明清,由来已久,而且富有深意。它特征鲜明,结构清楚,易唱易传,流行广泛。
当地元宵唱船活动包括迎船、唱船、送船三部分。
正月初一早上,村民先将“所画神舟”(当地人称之为元宵画)悬挂在祠堂,将菩萨像请至画前就位。尔后,村民带着祭祀物品到河边焚香诵文,鸣爆奏乐——迎船神。此后,村民按大旗、执示、锣鼓、菩萨、灯彩、爆竹等顺序护送船神到各坊庙、各村庄,赐福消灾。出行队伍彩旗猎猎,鼓乐齐鸣,爆竹不断,谓此“迎船”。
唱船包括叩神、唱船、划船、赞船等部分,分白天和晚上两个时段。
白天,在祠堂悬挂元宵画,将菩萨供奉其上,摆上祭祀物品供村民祭祀,即“叩神”。舞龙舞狮队、木偶戏团等进行文艺表演。
晚上,村民们聚集在祠堂里,唱船、划船、赞船,闹至深夜。
唱船,当地人称“唱元宵歌”。唱船用打击乐伴奏。唱船时,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先奏打击乐,然后由一群村民各执一本或几人供执一本歌本面对元宵画“曼声唱之”,每唱完一句,打击乐伴奏一小段,接着又唱一句,如此往返多遍。
赞船,当地人称“赞三赞”。唱完一首元宵歌后,村民面对元宵画排排站好,由一人领头高声赞一段《赞船歌》,如“春运阳回日渐长,桃符色色焕文章;迎神赛会酬高原,降福降麟降吉祥。”赞完之后,其他村民大声附和:“好!”此为一赞。接着赞第二段,村民们又和之,连续三次。
划船。赞船后,由村里的青年、小孩拿着雕有龙头的船桨或各执一面彩旗围着祠堂中的纸扎花船跑动起来,做划船的样子,即“持桡执旗迥旋走”。其他村民则一边燃放爆竹,一边大声吆喝。此时的祠堂里,爆竹声呐喊声嬉笑声,声声交融,相当热闹。使劲划船,意味着让灾难随船而去,给人们带来好兆头。
唱船、赞船、划船等一轮活动结束后,大家喝酒、喝茶,休息一会儿再来下一轮。每轮约需1个小时,每晚一般三轮。
元宵之夜,唱船活动最热闹。这天晚上要唱《送船歌》,划船要更使劲,划船者在每次划船结束前,要冲出祠堂跑向河(溪)边,寓意送船神归位。活动结束后,就在祠堂里摆满桌椅,全体村民围坐在一起,喝元宵酒,吃元宵羹,唱船活动结束。
送船,时间定于正月十六日,仪式与迎船基本相同。送船时将“元宵画”收藏,将花船、龙灯等相关物件一同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