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庵的传说
■龙衍庆汪锋南
景云庵,坐落在永新县高溪乡石市村,始建于清朝雍正六年,由汪姓43世僧莹公后裔主建。坐南朝北,进门左边为越王殿,中间为大雄宝殿,右边为地母殿,整体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中殿观音坐莲,右边站立的是金童,左边站立的是玉女。观音对面倒座的为韦驮。200多年过去了,有关景云庵的传说人们众说纷纭,这里记下有二:
孝祖归宗建景云
景云庵的建立与发展,既是宗教文化的象征,也是石市汪姓历史的一个缩影。
据《永新姓氏辑录》和《汪氏族谱》载:汪姓的源由主要有七,而永新汪姓,源自春秋时期鲁国君主成公姬黑眩庶子姬王后裔,属于以封地和祖名为氏。
传说皇帝有四妃,生25子,传至33世鲁成公黑眩,生庶子,左手有水文,右手有王文,合而为汪,遂取名“汪”。传至42世汪勋明,生二子:僧莹、僧湛。僧莹生三子:世华、世英、世荣。在唐朝这三子分别被封为越国公、开国公、戴国公。45世后,分为三大支系,即:汪世华为越国公、汪世英为开国公、汪世荣为戴国公。石市汪姓属越国公支系。传到65世汪谋,越国公支系后裔、婺源人汪介然,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登进士。汪介然生五子:代山、巴山、学山、启山、宗山。其次子巴山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迁居永新,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敕授指挥使镇,汪巴山遂为永新汪姓开基祖。清雍正六年,汪姓村民为纪念其祖越国公,积极谋划,并选石市村后陇良田兴建景云庵。
长明灯会传至今
白云庵的建立与发展,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坚强后盾,将难以为继。于是在1926年,汪明里、汪光泉、汪福生等11人通过捐田来解决经费不足的困难,建立长明灯会。每年除了庵上自己耕种良田收稻谷,还可从租耕的良田收租谷,加起来收入的粮食有几千斤。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不慌。从那时起,景云庵每年都会举办几次佛教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汪姓村民还从四川请来高溪籍一位名叫龙哑子的佛教师傅。在龙师傅的主持下,庵内神台香桌不断完善,《做善男善女准则》《心灯语录》也相继问世,传承至今成了村民们的行为准则和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