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灯酒
■张丽华
在我的故乡——泰和县苑前镇过年最热闹最开心的事是全村男丁吃灯酒。每年的大年初一中午是吃灯酒的固定时间。村子里年前添了几个男宝宝,就会说这一年添了几盏灯,一个男宝宝就是一盏灯,代表一个家庭的希望。
添丁的家庭欢天喜地,村里人也十分高兴,有心的人会记住某月某日谁家添了丁,一共添了几个,哪一房添丁更多,这一些都是乡亲们茶前饭后议论的热门话题。你如果不清楚今年村里添了几个丁,只要大年初一去祠堂的神台上数一数点亮了几盏清油灯就是添了几个丁。
大年初一最早到祠堂里祭祖的就是添丁的家庭,每户会派几个人前往,一个端祭品,一个抱小孩,还有一个准备打爆竹,每个人都是笑眯眯地走进祠堂。
那些灯是添丁的家庭的长辈亲自点亮的,还要端上丰盛的贡品敬祖宗,再点燃一挂又长又响的爆竹庆贺,最后抱上男宝宝在神台前双手托住宝宝很庄重地对着祖宗神位敬三下。这个仪式叫做“上灯”,仪式繁复场面盛大,有许多村民围观,添丁家庭的至亲也会打爆竹,表示庆贺。如果这年丁添得多,祠堂里的爆竹就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大年初一上午,祠堂的厨房里是添丁的家属在准备中午吃灯酒的饭菜酒水等。年长的男人就围坐在祠堂里的方桌上,铺开红纸,磨好香墨,拿出毛笔,请村里的老先生给宝宝按辈分取一个大名,同一辈的男丁拥有同一个字,斟酌好了就郑重其事恭恭敬敬地把名字写在族谱上。书写要工整正确,一个名字是要用一辈子的。家长看见自己的名字后面写上了子孙的名字,脸上笑成了一朵花,心里十分欣慰。
吃灯酒的开销是同一年添男丁的几家合伙承担,如果添丁太少了,就会与下一年的添丁家庭一起承办灯酒,厨房里也是这几家的人在忙忙碌碌。
吃酒要用的桌凳都陆陆续续从家里搬来了,大人搬桌子,小孩子搬凳子,一会儿祠堂里就摆好了几十张八仙桌。手脚麻利的小媳妇开始在每个桌子上摆瓜子、糖果、饼干、水果等。村民们陆续赶来参加吃灯酒的宴会。灯酒还没开始,祠堂里就人声鼎沸,欢笑声、说话声、吵闹声不绝于耳。
吃灯酒马上开始了,有一位专门司鼓的长辈举起一根古老的大鼓锤敲响了祠堂里悬在半空的大鼓。村里的男丁就加快了步伐来吃灯酒,人越来越多,祠堂里越来越热闹。热气腾腾的菜香气扑鼻,吃灯酒的人满面红光。平时不苟言笑的人这时都特别兴奋,喝酒干杯,大块吃肉,放肆地嬉笑,把一年来的紧张和压抑都尽情地在此刻的灯酒席上尽情释放。
有一个动作迟缓一点的男丁来迟了一步,就和七个孩子一桌,吃完灯酒他无限感慨地说:“哎呀!下次我再也不跟小孩子一桌了,没人陪我喝灯酒。我低头擤一下鼻子,桌上的瓜子花生就没了,只剩几个空盘子。那些小孩子一哄而上,一人一把全装进了口袋。”别人听了笑得前俯后仰。
过年就是这样随性和开心,那些小孩子看见菜来了,拿起筷子夹几下,又端个碗东走西走,好吃的菜就多吃一点,菜不合口味就放下碗跑得无影无踪了,可能是去捡爆竹了。村里的老少爷们这时喝得起劲,推杯换盏,手舞足蹈,口若悬河。不胜酒力的人早就脸红耳赤,爱喝酒的人今天一定是一醉方休,哪一年都有个别喝醉酒耍酒疯的。
吃灯酒结束了,那些请村民吃灯酒的主人又在厨房忙碌。收拾碗筷,洗碗筷,擦桌子,收桌凳,还桌凳,打扫祠堂……一直要忙到很晚。
现在祠堂重修了,厨房做好了,村里置办了桌椅和餐具,砌好了安放几口大锅的柴火灶,挖好了压水井。今后村里吃灯酒做酒席只要带菜带米带燃料就行。
我们村里的人是同一个祖宗的后代,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吃灯酒这种古老的习俗时时提醒我们的族人要和睦团结,这种盛大的聚会也凝聚着全族人的心。每年的大年初一,村民们都热烈欢迎大家来村里的祠堂吃灯酒。在一片热闹喜庆中,你可以切身感受苑前“十八张”的古老民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