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浦乡手工面
■杨浩刘婷文/图
今年春节期间,在新干县荷浦乡的沂上村,传统手工挂面红火了起来。
每天上午十点半,沂上村村民周甫团就忙活了起来,搓条、盘面。此前为了将面做好,周甫团已经准备了10个小时。
周甫团年近古稀,干起活来可不比年轻人差。周甫团说,他年轻的时候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最多可以做80多斤面。
为了保证挂面的韧性,在和面过程中,周甫团加入了酵母粉。在箱子里发酵两个小时后,再在背阴处用力将面条拉扯定型。30厘米的面瞬间被拉到两米多长,然后放在阳光下进行最后的塑造。
院子里,洁白的面条由软变硬,一排排悬挂着,犹如白色的瀑布。
提起当初为何学这门手艺,周甫团感概万千。上世纪70年代,周甫团不顾家人反对,执意拜师学艺,但拜师之路谈何容易。不甘心失败的周甫团自己掏钱购买面粉试做,每天凌晨1点开始工作。靠着一股钻劲,他硬是摸索出了做面的诀窍。
因为前前后后需要10多个小时的功夫,周甫团做出的挂面品相和质量极佳,比市场上的普通面条更加耐煮、耐糊,口感也更加顺滑。每天来他这里买面的顾客络绎不绝。
如今,周甫团的一双儿女都已成家立业。春节前,他特意为孩子们留了几斤自己做的挂面。待儿孙们回来时,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面,这个春节,就能让他们感受到满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