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人容易听懂四川话
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方言中,有的方言吉安人听起来好像是外语,不知所云。可是听四川话却不太困难,基本知道其意,不少词汇和音调还是相似的。这跟历史上两次大移民相关,一次是上文所述明代初年的“江西填湖广”,第二次叫“湖广填四川”,都与吉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割舍不断。
“江西填湖广”两百多年后,发生在清代初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规模更大,人数也更多。早在宋末元初,四川经历了50年之久的战乱,土著居民只存不到三分之一。两三百年后的明代末年,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三进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清政府的“清剿”、义军的抵抗在四川拉锯式地进行。郭沫若曾说“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话虽有夸张,但可见当时的惨状。张献忠被剿灭后,又是反清复明的南明与清军的战争,以及南明将领内部之间的互相争夺厮杀。清朝建立后,吴三桂反清部队又与清军血战。战乱持续达30余年,人民遭受了一次次的屠杀。据史载,明万历元年(1578),四川人口310万人,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陡减至50万人,不及吉安府一两个县的人口数。清朝廷在平定四川战乱以后,积极鼓励外省移民进川,垦荒三五年免交赋税。还有“插标占地”之说,就是移民到了某地,可在土地上插上树枝或木桩圈地,这块土地就属你的了。这次大移民的对象,主要是湖广地区。因为经两百多年前的“江西填湖广”,人口发展较快。在这些移民中,最多的是湖北、湖南人,达100多万人。当时江西赋税特别重,也有部分加入了填四川的队伍。
四川著名学者孙绍芳女士,对四川的移民现象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到吉安许多地方考察,撰写了《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专著。因引用了拙著的一点材料,特地送了书给我。书里采用了不少吉安地方史志和宗族谱牒资料,分析了移民现象的社会背景、不同阶段的特点,列举了可信的例子。她认为,江西移民经历两个阶段,一部分是在明代初年从原籍迁到湖广;生活了数代后到了清代初年,又从湖广迁往四川。于是,“填四川”的移民中,许多人的祖籍还是认定为江西或吉安,湖广只是“过籍”,就是在那里经过的意思。
如重庆市江津县塘河镇孙氏,原籍吉水县,后迁湖北麻城县。清初孙远志从麻城入川定居于塘河镇,后来经商致富,建了座孙氏“廷重祠”,宫殿式建筑,由正、中殿及戏楼三大部分组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是重庆市仅存最完好的宗祠建筑。
在吉安人往外迁徙的地点或路程中,湖北麻城孝感之名出现较多,很多迁往四川的移民后裔,都说先祖是麻城孝感迁来的。其实是移民集中居住地之一。就是从江西或其他地方在明代初年迁往湖广麻城孝感一带,若干年再迁往四川,是从这里出发,是“过籍”之地。大多数人的原籍不是麻城孝感,是吉安老家。
《杨尚昆回忆录》道:“双江镇杨氏是从哪个省迁移来的?过去我一直认为是从湖北孝感来的。1987年,我第一次回到家乡潼南,县里正在修新县志。我这才知道双江镇杨氏宗族的源流。据记载,我们这一族的远祖杨文秀,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南宋末年曾在湖南永州府枣陵县当县令。第二年,宋亡,不能归籍,就在湖南辰溪定居。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杨文秀的后裔光字辈的堂兄弟三人,先后来到四川,沿潼江北上,分别在蓬溪、遂宁、江油三县落户”。这样看来,曾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他的先祖是从泰和县迁湖南,再迁四川的,湖南只是“过籍”。
吉安大量的“过籍”人士移民到四川,后来扩散到云黔桂一带,他们说的话融合了各地的语调,跟其他地方的移民一块生存,形成了方言区,可基本腔调还有老家的痕迹。于是,吉安人听四川话就较为容易了,不需要翻译也基本懂得。
官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还有人自发往湖广四川或到北方谋生的,也有当兵戍边或做官入川的。于是,共和国多位领袖,如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等等伟人的祖籍地是吉安,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