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鸟像人的神秘玉羽人
新干大洋洲商墓玉羽人
■李梦星
我在应邀作地方文化讲座时,都会讲到一件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宝物,叫“玉羽人”,说我一直不明白这件玉器是怎么雕琢出来,请在座的各位讨论下,或哪位搞过玉雕的说明下。可没哪一次有答案,大家跟我一样迷惘。
先说下整体形象。这是尊侧身玉雕,柔和的枣红色调,看上去像个侧身蹲坐状的人,双臂曲于胸前,双腿弯曲成蹲坐式,膝盖上耸。头顶部是人头的样子,配高冠,粗眉大耳。但嘴巴又像鸟,勾弯的喙。下面的脚底板与臀部各有一竖列鳞片纹,两侧雕有羽翼,腿部也琢出羽毛,尾上耸下敛。从头至脚都表现出“鸟”的特征,但又有机地把人和鸟集于一身,雕琢成一个富有浓厚怪诞色彩的“羽人”,或称“羽神人”的形象。因是玉石雕成的,就叫玉羽人。这件玉器不大,只有11.5厘米长。可能是妇女的头饰品,据说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件商代玉羽人宝物。最神奇的是,在头冠后掏出一圆角方孔,再以掏雕法琢出三个相套的链环,环环相扣,之间没有丝毫缝隙。在一整块璞玉上使用了圆雕、浅浮雕和掏雕等多种高难度的琢玉技法,实属精绝。
一块整玉怎么雕出三个相套的链环?我无法想象,只得借助网络搜寻现代掏雕的技法。
掏雕,在现代琢玉工艺中称为“活链”,又叫“取链”。琢制一件带活链的产品,首先从琢链开始,就是按设计的线条琢出链子的立股和卧股的大型,之后用打眼手法,以金刚或合金刚钻头做的钻杆在链环中持续钻眼,去除余肉。或者用“勾铊”把一个个链环中的余肉磨去,再用细钢丝带动细金刚砂将环与环之间,以及环与身相连的部位拉开,链环就可以成活链了。最后再用适当的工具将每个链环的棱角磨平,并抛光,使其光滑规整,最终做出一条灵活自如却又规矩的活链套环。这是用现代科技和坚硬的刀具、磨具的制作过程。如今要琢制一件玉质的“活链”制品,也是难度很高,要有相当丰富经验的老师傅才能做出,而且还有相当的风险。设想一下,三千多年前,还没有出现钢铁、钢丝,更没有金刚钻和电力,怎么去把一块玉掏雕成一个连一个的环?还大小有序,没有任何缺陷和瑕疵,简直不可思议。只说明一点,就是新干商代的玉匠师们技术水平超乎我们的想象。据现有考古资料所载,我国最早出现的玉雕“活链”,是在湖北随县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中,距今2400余年。现新干商代侧身玉羽人的发现,将玉雕“活链”的琢制历史提前了七八百年。
为什么雕个玉羽人?这应该是本地居民鸟图腾和鸟崇拜的一种反映。因为商族认为自己的始祖是玄鸟,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商族以玄鸟为图腾,而玄鸟就是传说中的神鸟凤,是自然界美丽羽饰和华丽鸟冠的集大成者。凤又象征风,凤鸟就是风神,风与农作物的关系是很紧密的。所以对凤及其同类的崇拜,也是对风这自然力的崇拜。玉羽人就是自然神的形象化,佩戴在身上,是求得神的佑护,得到心灵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