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背上站只鸟
■李梦星
吉安文山步行街入口处,有座一米多长、六七十公分高的铜雕,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背上一只小鸟半立半伏状。吉安庐陵文化生态园东门大牌坊前,矗立着一尊巨大的石雕,两三米长,比人还高,造型跟步行街的铜雕相似。
两座雕像名称一样,叫伏鸟双尾虎。为什么吉安人特别喜爱这尊雕像?
因为它是1989年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数百件震惊世界的青铜器中最典型的代表,举世无双,无比珍贵。
这尊伏鸟双尾虎青铜器很奇特,原物长50多厘米,高20多厘米,腹空,重6.2公斤。老虎似蹲似立,呈欲纵之势,露出獠牙,竖起耳朵,怒目狰狞,垂着两条刚健的尾巴,装饰精美的花纹。令人不解的是,威猛雄健而硕壮的虎背上,却半伏半立着一只轻盈的小鸟,尾短颈傲,尖嘴圆睛,警惕地望着远方,随时准备腾空飞翔。飞禽与猛兽,灵动与威猛巧妙的组合,显示了先民高超的青铜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这尊青铜器制作用意何在?象征着什么、小鸟为什么要站在虎背上?老虎为什么有两条尾巴?一直是专家和考古爱好者感兴趣的课题。多年后许多谜团逐步解开。虽然有多种解释,但主流观点说是一种民族图腾,也就是崇拜物和精神象征,新干先民崇拜老虎。虎作为百兽之王,是威力勇猛的大型动物,备受人们崇拜,还把自己的祖先和虎联系在一起,被赋予保护神和战斗神的极高文化含义,又被视为镇守天门的神兽。先秦文献中就有“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精挫锐,噬食鬼魅”的记载。先民把虎视为通天的神兽,在新干大洋洲商墓中出土的400多件青铜器中,有16件立耳上饰圆雕卧虎,卧虎扁足圆腹鼎的扁足亦作虎形。特别是将虎形装饰在器耳等醒目部位,目的是让神祗看得更清楚,便于沟通。
远古有个虎氏部落,是黄帝部落的六个胞族之一。中原殷商历史中记载有个叫“虎方”的国家,与殷商王朝发生过战争,商王去征伐,却被打得大败。后来青铜伏鸟双尾虎武丁亲征,虎方失败。随着商王室的衰微,虎方等周边民族又强大了。周朝初期,又发兵征讨虎方,可能战胜了,后来就没了虎方的记载。据传,虎方在南方,可能就在赣鄱一带,虎方族的一支生活在新干一带。离商墓不远处的牛头城是这方国的城堡,商墓的主人也许就是方国首领,于是把老虎作为图腾,供奉和祭祀。有的专家不同意这观点,说是“虎方国”早迁往西南一带去了,商代中后期赣中没有什么“虎方国”。我觉得,不管这“虎方国”在商代中后期是不是还在赣中一带,但这里的人崇拜老虎是无可置疑的,不然不会在那么多青铜器上雕绘虎的形象。可老虎为什么有两条尾巴?也许是增添其神性和威风吧。
至于为什么老虎背上站了只小鸟?专家们是这样解释的,说这些青铜器的主人所在的方国,统治者称为“亚雀”,也是象征一种飞天的神鸟,所以硕大的老虎才如此驯服地伏卧于雀之下。我觉得艺术化的想象也是不错的。那就是古时赣江中下游山高林深,野兽成群,赣江边水鸟很多,对兽中之王的虎和江湖上的鸟很崇仰,就干脆把两者合在一起来供奉。威猛与灵巧结合,虎不惊鸟,鸟不惧虎,鸟虎相融,浑然一体,多么和谐,这不象征着先民们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么?这件神奇、精美的青铜器,隐藏着无穷的奥秘,吸引人们去研究探求,这便是国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