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不变的基因,永远的情缘
■李梦星
庐陵对吉安而言,有太久的历史,太深的渊源,是无法割弃的文化基因,一代代传承至今,还将永远延续下去。
地以名传。赣江中游这块土地本来没什么名称,自秦代初年的公元前221年建县始,庐陵之名横空出世,就牢牢地扎在这块丰厚的土地上,两千多年没改变,在中华文明史册中熠熠生辉。从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初设吉州之前的800多年间,赣中一直称庐陵县或郡;隋朝以后不管是郡还是州或府,庐陵作为首县之名没变,郡县城一直是州、府的行政驻地,直到1914年才改为吉安县;后来还短时间设过庐陵道,延伸到宜春一带。吉安之名出现在元代,比庐陵晚了1500多年,将吉安传统文化称作庐陵文化,也就名正言顺了。
名以人传。庐陵城一直是赣中区域中心,我国历代许多文化名臣大儒,如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儒苏东坡、朱熹、周敦颐、名臣江万里、明代思想家、政治家王阳明、名士徐霞客等都在城中留下了足迹,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便对外推介庐陵之名。古庐陵人才辈出,他们家乡属古庐陵郡范围,尽管后来分设了不同的县,仍喜欢说自己是庐陵人,以此为荣。著名诗人杨万里、五朝重臣杨士奇等著名人物都是如此。尤其欧阳修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将家乡的名称传播古今中外;文天祥更是在诗文中反复提到家乡庐陵,誓言“死不愧庐陵”,感染多少华夏子孙。庐陵之名伴随这些名人和名作名扬天下,后人以自己是庐陵先贤的同乡而自豪。
庐陵之名寓意美好。“庐”的本义是指山上和田中看守庄稼的茅草小屋,后来引申为居住的房子,“陵”就是起伏的山丘。有房子住,山丘里有生活资源,就可安居乐业了。当然,这是字面理解,作为地域名称的来源,有不同说法。一说以山为名,万历《吉安府志》云:有卢萧山“传卢萧二道人结庐峰顶,故名”。卢萧山又写为“泸潇山”,就是武功山。一说以水为名,《水经注》云:“庐水西出长沙安成(今安福)县”,“东至庐陵入湖汉水”。历代《吉安府志》和同治版《庐陵县志》都注明:“考《水经注》,因庐水而得名”。“庐”和“泸、卢”二字通假,庐水后来作泸水。在未发现新的证据之前,还是说以水为名妥当些。还有几种说法,因无确凿的史料姑且不论。不管怎么解释都无关紧要,庐陵之名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化作一种不变的身份标识,一种难以褪色的文化记忆。
2018年9月4日,中共吉安市委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吹响了“绘就新时代江南望郡金庐陵美好画卷”的号角,庐陵之名再次闪亮。追寻庐陵足迹,回首千年辉煌,采撷文明之花,传承其文脉,弘扬其精神,恰逢其时,转化创新,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