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手”和“老表”
吉州区樟山赤塘村大常卿第
■李梦星
新世纪以来,我经常接触湖南、广西,或云、贵、川不远千里来吉安寻根的人,或电话询问祖籍在哪里,近七八年更多。虽然因历史太久远有的无法寻找先祖迁出的村落,但前来寻根的人依然热情不减,源源不断。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寻根的热潮越来越烈。这就涉及到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移民现象。
吉安民间有个流传很广的传说,说是明代朝廷命令江西各地百姓迁往湖广,三户抽一(另有三兄弟抽一之说),不愿去怎么办?就由军士将被迁者的手用绳子反绑在背后,一个连着一个,押着走。要解大小便,就向军士要求解开手来。于是,江西和湖广一带,把拉大小便别称为“解手”,一直相传到如今。另一个就是“老表”为江西人的别称,有两种广为流传的传说。一种说的是朱元璋在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时,险些丧命,湖边村民救了他。朱元璋很感激,说我日后得了天下,你们有难处就来找我,就说是表亲。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村里遇灾荒无法生存,就派代表去南京找他帮忙。进不了皇宫,村里人就拼命敲皇宫前的鼓,说江西老表要见皇上。传报到朱元璋那里,他想起当初的承诺,就接见来人,解决了困难。连皇帝都认可了江西老表的称呼,就广为传播了。第二种说法是江西人大量迁往湖广,与老家有不少表亲关系,过了几代就越来越多。只要江西人去湖广,当地人就叫他们老表,还热情接待。这样越传越广,就统称江西人为老表了。第一种传说可能是喜欢讲皇帝故事的人创作的,我比较相信后一种说法。
明代初年,发生了向西南移民的浩大运动,俗称“江西填湖广”,对双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的湖广省,包括现在湖南、湖北和广西、广东部分地域,元末明初,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拉锯厮杀的主要战场。朱元璋又与对手陈友谅争夺激烈,造成社会动荡,人口锐减。如湖南湘潭人口由元朝时的10万人,骤降至2.5万人。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之后,于洪武年间下令组织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广省,民间流传“洪武开坎”的传说。这是强制性的移民,甚至捆绑而行,于是出现了诸如“解手”之类的俗语。据史载,明洪武至永乐年间,50多年里政府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移民,迁入地是湘中、湘南、益阳、常德和湖北各县,这是政府强制性的规模宏大、壮烈悲苍,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一次人口外迁。地处赣中西的吉安府与湖南交界,经历了唐宋北民南迁大潮后,数百年间人口大增,便是往“两湖”移民的重点区域。因为移民,带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丰富和拓展了庐陵文化的内涵。
据安福县地方文化学者姚义兴先生考证,仅偏远的湖南邵阳地区,明代从吉安府迁入该地的姓氏达104个,其中来自泰和县的48个,庐陵县29个,安福县19个,吉水县8个。今天湖南刘姓的60%来自于安福、吉安、泰和诸县。他们之中有不少进入境内的苗、瑶、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的任土官,有的系卫所、营汛官兵,有的从事农耕,为维护其社会地位,宣扬同姓、同宗、同籍、同祖,采取联宗序谱以联络苗、侗、瑶族中的某些上层人士和有识之士。有些少数民族人士,在编序族谱、家谱时,也称本姓的祖先是吉安府人氏。
吉安乡村的族谱里,记载了大量迁往西南各地的宗亲名号和地点。如吉安县梅塘镇醪村李氏,明清两代迁外省定居者不下百人。而湖南乡村的族谱,也记下了先祖迁入的大致情况。如凌氏族谱载,他们的祖先是明洪武年间自吉安府泰和县早禾渡圳上迁来,同时同地迁入的还有左氏、龚氏等等姓氏;湖南新化陈氏、颜氏、萧氏族谱也记载先祖来自早禾渡梅子坡。前不久有位湖南宜章的李氏,不知怎么打听到我的电话,加了微信,说他们的先祖自明代来自庐陵;询问我村辈分排行,跟他们村里相同,大喜,说找了若干年,终于寻到根了,打算前来对谱联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