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人吴绰
永新人吴绰——开仓济民好御史
■曾亮文
明朝天顺元年(1457),云南大旱,农民几乎颗粒无收,一时间饥民流离,饿殍遍野。而有个腰缠万贯的粮商,却趁机囤积居奇,垄断粮市,哄抬粮价。饥民们扶老携幼,排成长队,在这家粮行前等待买米,而店门却始终不开。正在众人愤怒不已却又无可奈何之际,一位头戴乌纱、身穿官袍的人走上前来,高声喊道:“乡亲们,回家抄家伙去……”众人一听,齐声叫好。受饥民拥戴的“吴大人”正是御史大人吴绰。
吴绰何许人也?今永新县才丰乡洲湖村人。他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是一个秀才,学识渊博,诗文俱佳,他很重视对吴绰的悉心教诲。吴绰自幼学习刻苦,博览群书,才思敏捷,蜚声乡里。其祖父欣慰地说:“此孙儿他日必为国之栋梁也。”
果然,吴绰没有辜负祖父的厚望,1450年,他顺利中得举人。第二年,又如愿登上进士榜。不久,他就被任命云南道监察御史,仕途从此开始。
他上任之后,恰逢云南发生严重灾情,饥民饿死于道,还有人不堪饥馑自杀而亡。吴绰初入官场,满怀“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用世意志,这样的形势,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日日无法安睡。于是,他奔走呼号、四处籴粮,救济百姓。后来得知当地一个粮商竟然囤积粮食,欲发灾年之财。吴绰当即差遣部属前往交涉。岂料粮商毫不领情,还言之凿凿说自己正当做生意谁敢干涉,因此继续关闭店门。年轻的吴绰义愤填膺,想到那些备受饥饿折磨的黎民百姓,他便亲自走到店前,号令饥民回家拿来锄头木棍,把米行大门捣毁,然后将仓内粮食分发给众人,所以上演了文章开头“开仓济民”这一幕。这是吴绰为官后第一次政治亮剑。“开仓济民”救活了成千上万饥民,因此他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戴。但是,此举却差点断送了他的仕途。
消息传到朝廷,一些受蛊惑的言官纷纷上奏,弹劾吴绰惑众闹事。面对大臣们汹涌而来的压力,英宗朱祁镇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吴绰贬往偏远的广东安定任知县。那里简直是鸟不拉屎的蛮荒之地。虽说无奈,可自古以来圣意谁能违拗?这是对吴绰政治理想的一次重重的挫伤,但是他仍然默默地承受着。吴绰临行之日,大家百般不舍,数千百姓自发聚集起来,为他设宴践行,吴绰感动得热泪满面,却也坚定了他做官为民的政治信念。
吴绰受贬后,朝中也有不少正直的大臣为他鸣不平,不断上奏,为他仗义执言,且言辞恳切。几经分析与思考,英宗皇帝觉得吴绰聚众开仓虽然欠妥,但终究为的是救灾,为的是解黎民百姓之苦,并非真正的惑众闹事,于是果断下诏为他平反,并升他为云南巡按,算是因祸得福吧。从此,他的官途也算一路顺畅。
成化年间,广西一带外患不断,边关失守,朝廷多次用兵征战,却收效甚微。于是,宪宗皇帝想到了吴绰。1472年,吴绰升任嘉议大夫资治尹兼广西提刑按察司使,负责广西的边防事务。
吴绰上任后丝毫不敢懈怠,四处进行调研,虚心听取各方的意见。他觉得:“武以制其命,文以抚其心,消瘴疠为和气”,所以,他认真制定了一套戍边安民的新政策,在整治军队的同时,又大力推行德政仁政。他这种以安抚为主,以武力为辅的治疆理念深得民心。这样,他既用武力制服了敌人,又用文德教化了当地百姓,因而使得战火连年的广西边陲很快出现了许久以来难得的和平安宁的局面。
成化十四年(1478),吴绰积劳成疾,卒于任上,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