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恢宏的“遂川五龙下海”
吉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蒋根娣
“五龙下海”又名“五股龙”,是流传于江西省遂川县珠田乡、泉江镇、禾源乡、巾石乡等地的一种民间灯彩舞蹈。
明孝宗弘治年间(约1488———1505),有邹氏族人由南康县邹家地移居遐富境村,将该舞蹈传入,至今已500余年。
五龙下海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太子斩蛇寻亲”神话故事编创而成。相传,自幼流落民间的少年太子,去寻找从未谋面的父母双亲。半路突现一条巨蟒挡住了去路,张开血盆大口要将他呑掉。太子大惊,连退5步。不料面前又窜出4条色彩斑斓的大蛇,向他袭来。一时天昏地暗,洪水暴涨,四周变成了一片汪洋。面对突如其来的险境,太子强令自己镇定下来,拔出宝剑,勇敢向前,一连五步,挥出五剑,每一剑都稳准狠地砍中恶蛇要害,五蛇纷纷毙命。太子又将每条蛇砍作五节,霎时乌云散尽,大水退去,太子前面又是一片光明。信心百倍的太子重新踏上了征途,最终如愿与自己的双亲团聚。
五龙下海由灯队和乐队组成,灯队由黄、红、蓝、绿、白5条龙和1只大鲤鱼灯、3颗龙珠组成。龙为5节布龙,由龙头、龙尾和三节龙身组成。各节之间以彩绸龙披相连。29人共同表演;乐队是一条龙一个乐队,每个乐队配有两支唢呐,四件打击乐器,共需30个人;整个队伍阵容庞大,表演气势恢宏、喜庆热烈。
五龙下海表演花节丰富,通过“五龙出场”“二龙戏珠”“五龙分水”“双龙搓珠”“一变花”“高车滴水”“二变花”“三变花”“四面花”“对角戏”“钻杆笼”“团龙”等12个主要传统花节套路,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太子只身寻亲,勇斩五蛇的壮烈情景,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善良和聪明、智慧,弘扬了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五龙下海是遂川县遐富境一带广大乡村民间普通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和节庆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和民俗学等研究价值。
2010年6月,遂川五龙下海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