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新闻 | 吉安概况 | 吉安规划 | 县志 | 江西新闻 | 国内新闻 | 旅游风俗 | 特产美食 | 亲子健康 | 房产情感 | 数码科技 | 网络互联

希 望 的 田 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热度279票  浏览3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进入吉安论坛 时间:2012年10月25日 11:08

希望的田野

———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刘金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十六大以来,我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立足特色,发挥优势,探索具有吉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2011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80.19亿元,比2002年增长183.1%;农民人均纯收入6294元,比2002年增长180.3%。

今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国家对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扶持政策着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确定了井冈蜜柚、高产油茶、花卉苗木、绿色蔬菜和楠木五大特色农业产业,以赣粤、泰井高速及吉泰走廊和105国道等主要通道沿线为重点,建设美丽乡村、高标准农田和特色产业示范带,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9月19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百日大会战动员大会召开,再次掀起现代农业建设的高潮。

数字巨变 见证发展辉煌

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市攻坚破难、乘胜前进的1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的10年。

2011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975.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385.55万吨,比2002年增长73.8%,实现八年递增;油料产量16.64万吨,比2002年增长251%。2011年,蔬菜播种面积突破135万亩,总产156万吨,比2002年增长50.3%;果业面积达到75万亩,水果总产31.33万吨,比2002年增长330.9%;茶叶总产2177吨,比2002年增长99.9%。2011年,全市肉类总产45.57万吨,比2002年增长114.9%;肉牛出栏46.68万头,比2002年增长275.2%;生猪出栏364.13万头,比2002年增长59.3%;家禽出笼7405.96万羽,比2002年增长187%。全市水产放养水面达到67万亩,2011年全市水产品总产18.85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6万吨,比2002年增长71.7%。2011年,农机总动力达556.8万千瓦,比2002年增长316.1%,机耕率达82%,机收率达63%……

一组组闪光的数据,见证了我市现代农业的辉煌发展,诠释着党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关注与扶持。

产业结构 不断优化提升

10年来,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由以粮为主转变为粮经协调发展、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目前,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服务业产值结构比达到47.81:10.50:30.83:9.10:1.76。

各地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产品区域布局,畜禽、果蔬,特种水产等传统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井冈蜜柚、茶叶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看好,全市形成了草食畜禽、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优质稻、中药材、井冈蜜柚、花卉苗木、油茶等八条特色产业带,泰和县的乌鸡、肉牛,遂川县的金橘、板鸭、茶叶,永丰县的蔬菜、白茶、油茶,安福县的火腿,永新县的蚕桑,峡江县的烟叶、鮰鱼、獭兔,吉安县的葡萄、肉鸡,吉水县的大米、蜜柚,万安县的水产,新干县的中药材、生猪,青原区的花卉、蜜柚,吉州区的奶牛……特色产业的迅猛发展,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市获农业部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156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6个。一大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各类生产基地的崛起,引领着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

生产方式 实现突破转变

10年来,我市农业生产逐步由粗放型模式向多种经营的集约化增长模式转变,农业社会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精耕细作、“抢季节、反季节”种植,发展大棚蔬菜18万亩、高山反季节蔬菜3万多亩、农作物复种指数提高到2.59,推广滴灌、喷灌、农业机械化作业……近年来,我市农业生产方式发生突破性转变。

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培植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农户”形式,促进多种产业化经营发展。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4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600个,涵盖全市所有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在农村经营体制变革上,我市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积极探索转包、转让、互换、出租等机制,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导和服务,促进了农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目前,全市共建立乡镇农村土地规范化服务中心81个,土地流转总面积达38.4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化蛹成蝶的美丽蜕变。

创新机制 构建服务体系

我市从深化农村改革入手,创新服务机制,构建服务体系,在农业需求促动、政策利益驱动、行政力量推动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悄然形成。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32字方针全面展开,11个县(区)都实行“三权归县”管理体制,将农业五站归并为农业综合服务站,全部纳入县级农业部门管理,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有效地解决了基层农技站有人做事、有钱办事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逐步加强。我市以“菜篮子”产品和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城区实行例行抽检、依法查处和市场准入制,目前已构建了市、县、重点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

依托市农产品质检中心,我市又逐步在大规模种养基地、超市上市农产品中推行了条形码包装标识试点。通过加强监管,全市果蔬产品合格率稳步上升,畜产品、水产品主要检测指标合格率近三年均保持在98%以上。

改善条件 强化保障能力

农业安全保障能力是农业健康较快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我市从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入手,建立应急机制,加强安全防范,提高处置能力,杜绝了重大农业安全事件的发生。

通过逐年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用水电力的投入,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472.4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82.03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93%和75%。同时,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建立了农民增收减负的有效机制。

在农业生产安全应急机制上,我市制订了重大动物疫病突发事件专项预案,以及农业环境污染、农业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农业自然灾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渔业船舶水上安全、水生动物疫病等6个突发事件部门预案,实现了专业防治和群防群治。在重大动物疫病上,我市狠抓强制免疫、消毒灭源、疫情监测、检疫监督等措施,做到有效监测和防控。

在未来的现代农业征程中,我市将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公共服务,着力打造东南沿海和粤港澳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TAG: 农业发展 现代
顶:17 踩:13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02 (86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2 (84次打分)
【已经有79人表态】
12票
感动 感动
11票
路过 路过
8票
高兴 高兴
10票
难过 难过
11票
搞笑 搞笑
10票
愤怒 愤怒
7票
无聊 无聊
10票
同情 同情
  • 上一篇: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核查组昨在吉安市核查创建工作
  • 下一篇:我市第四例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成功捐献
  •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江西吉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吉安微搏

    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