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炼成全省首家粮食银行行长——吉水下岗女工于端莲“变形记”
于端莲(摄于2018年4月)
因创办江西省首家粮食银行,很多人知道了“于端莲”这个名字。
于端莲,吉水县螺田镇人。在当地,已是响当当的人物。只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第一次下岗后,去帮别人卖化肥,结果效益不好,又下岗了”,5月25日,回忆起过往,于端莲说,从给别人打工到别人帮她打工,她用了整整20年时光。一个又一个辛苦的日子相叠加,最终让于端莲成功“变形”。
两度下岗 她的曾经也充满心酸
20年前,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关闭了一些经济效益不好的工厂,于端莲因此下岗了。爱人刘开波的工资,成了全家人生活的来源。“日子过得很苦”,为了贴补家用,于端莲找到了一份化肥销售员的工作。卖化肥、搬化肥,成了于端莲的日常工作。“把自己当男的用,一天要搬成百上千斤化肥”,常常一天下来,于端莲已累得直不起腰。虽然辛苦,但做得好,每个月有300元工钱,这让于端莲格外珍惜这份工作。
谁想好景不长,1999年,外地化肥冲击吉水化肥市场,吉水化肥厂也面临关闭,于端莲再次没了工作。而此时,在供销社工作的爱人刘开波也因央企体制改革,单位无工作可派而赋闲家中。“那两年,日子真是过得紧巴巴的,我们每天睁开眼都不知道要做点什么”,于端莲告诉记者,在家呆了2年后,夫妻俩凑了点钱,和朋友做起了农资小生意。天天起早贪黑,终于换来了回报。2008年,于端莲在吉水县汽车站对面租了家店门,开办了一家农资有限公司。生意越做越大,但这并不是于端莲的最终梦想。“做了那么多年农资生意,结交了不少农民朋友,看到他们因为天气、管理不好等问题影响收成,我总想着能帮他们做点什么”,不是简单的农资买卖,于端莲有更长远的想法。
梦想发光 创办全省首家粮食银行
从2012年到2014年,于端莲只要一有空就到北京、安徽等地去考察学习。来来回回十几次外出后,结合吉水本地实际,于端莲决定,参考从安徽学到的粮食银行做法,成立江西第一家粮食储兑所,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粮食银行”。农民把粮食存进“粮食银行”,不仅省去了卖粮、存粮的烦恼,还有利息,拿着折子甚至可以到储兑所的任何一个网点兑换自己需要的商品。2014年年底,于端莲的 “粮食银行”正式成立,吉水1200余农户先后成为粮食银行的储户,最多的时候银行储粮多达3933吨。
尝到创新的甜果后,于端莲的创业激情更加高涨。2015年,于端莲和政府合作,成立了一家由市、县两级供销社参股的“大田托管”服务公司,将在北方试点成功的“大田托管”模式在吉水乡村全面推行。“大田托管”服务,就是农民和供销农业服务公司签订土地托管协议,由公司提供统一的耕作、育秧、配肥、防治病害、收割、回收、烘干并销售。农民外出务工,可以将农田全部托管给承包公司,既解放了劳动力,又避免了农田撂荒。此外,“大田托管”土地面积越大,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采购议价能力越强,为农民节省的成本更高。种粮大户也可以与承包公司签订托管服务协议提高获利。
短短3年,公司受托了6万余亩田地,且受托田地还在日益增加。
热心公益 她的人生闪耀爱的光芒
于端莲的事业版图,还在不断扩大。2017年,她在吉水开办大型烘干机厂,开办了全市第一家无人机飞防4S店,全市第一个引进了测土配方技术。不止水稻,她建立的农资合作社、葡萄合作社、农机合作社、草莓合作社等等合作社,也一家家风生水起。于端莲不仅是名副其实的“农业专家”,还是一名热心公益的人。生意做大后,她每年春耕备耕时总要给一些贫困户送去免费的化肥等农资。
“你像我这几天给贫困户送的化肥和往常的就不一样,这些都是专门测土配方后专门生产的化肥”,于端莲告诉记者,测土配方是对土地肥力、酸碱性、微生物等情况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后,测试出该地区地块所种植的农作物所需的各种肥料、需要的用量,以及对肥料进行微谱配方分析,并做含量勾兑的一种科学定论的方法。测土配方可以降低化肥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农户的成本,实现亩产增收80斤至100斤,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科学种田的有效手段。
尽己所能,帮助农户。于端莲的公益梦,正一步一步实现。 “我把我们现在建的农业体系称为农村社区,等我们的农村社区全部建好后,我还要把所有社区里的娘子军们组织起来,一起来照料孤寡老人,照顾村里的留守儿童。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老人幸福、快乐。”
尹姗、首席记者贺晓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