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大地尽欢歌 ———— 吉水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文峰大地尽欢歌
□王国俊、王福海
十年耕耘路,一朝春满园。漫步文峰大地,一座生态宜居的吉水新城正在崛起;看城区,山环水绕,日新月异,布局开阔大气;进园区,机声隆隆、车来人往,项目建设热火朝天……
党的十六大以来,吉水县广大干部群众逆势而上,在稳定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跨越,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做到“工业抓项目,城建出亮点,三农创特色”,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篇章。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由12.9亿元增加到74.1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02亿元增加到7.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42.0∶34.2∶23.8调整为22∶48.1∶29.9。近五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农业发展先进县、全省县级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奖、全省工业三年翻番先进县、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先进县、江南生态新城等市级以上奖项100余项。
打造产业集群,提高园区效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中山光电产业推介会上签约项目资金达30亿元,全国印制电路板行业百强企业景旺电子投资15亿元的新型元器件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厂房,世界500强企业台湾宝成国际集团投资兴建的裕兴鞋厂顺利投产……如今的吉水,大批企业纷至沓来,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扑面而来的是开放开发的热潮,处处感受到的是创业兴业的氛围。
工业是吉水经济发展的“短板”,但又是吉水的希望和出路,吉水要发展就必须突破这一瓶颈。多年来,该县审时度势,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核心战略,逐步拉长“工业短腿”,实现了从“工业立县”到“工业强县”的跨越。
该县始终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主战场,突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推进电子产业园、箱包皮具产业园、林化香料产业园等专业产业园建设,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为工业发展创造了坚实平台。从2002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该县园区基础设施投入突破10亿元,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得到完善,一期基本建成,二期正在加快推进。城西110KV变电站、城西工业区教育园区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创业者之家、职工之家及城西日用品配送中心等配套设施正在陆续启动中,园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该县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工业经济总量扩张,培育做强支柱产业。进一步抓好产业优化升级,加大对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手套皮具、林化香料、冶金建材等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约发展能力。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了电子电镀、手套皮具、林化香料、冶金建材、绿色食品五大产业为主的发展格局。全县入园企业达到175家,是2002年的7.6倍,去年园区实现税收3.01亿元,占全县工业税收的81%,并摘得“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和“全省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两项荣誉。
创优人居环境,拉大城区框架,不断坚持新型城镇化
熟悉吉水的人都知道,十年前,这座不足6平方公里的小县城,除了过境的105国道,就只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水泥街道,房屋低矮破旧、老城区拥挤不堪,卫生环境不容乐观……吉水西面临江,东面靠山,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突破地域的藩篱。十年时间,吉水县的建设者一任接着一任,围绕“两江三岸四区”发展框架,全力实施“北拓西进、跨江发展”战略,改造老城区,拓展城北新区,完善城南片区,建设城西片区,成就了吉水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速度最快的城镇建设,让吉水的面貌破茧化蝶。近年来,策应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该县又将“环湖发展”纳入了城市战略规划,主打“生态宜居”品牌,对接“大吉安”构建,致力打造“吉泰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大投入才有大产出。该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投资近2000万元,完成了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详规覆盖率超过80%。十年间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15亿元,完成了龙华大道、文峰路、文水路等一批市政设施改造,顺利实施了龙华大道拓宽和街景改造、桂香园、时代商贸城、新城一号、滨江国际城、思源学校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新建了文化公园、县行政中心、青湖大道等一批市政工程,县城“三纵四横”主路网已形成,强力启动了县人民医院迁建、县城防洪路堤结合改造、体育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城区的品位和档次;基本完成了老城区背街小巷硬化、主下水道改造和绿化、美化,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园林城市,启动了森林城市创建,青湖森林公园主体成型,城区绿地率达到38.7%、绿化覆盖率达到41.9%,县城污水处理厂竣工并投入使用,县城空气质量达到Ⅰ级标准,滨江生态城市的建设加速推进。
建设美丽乡村,拓宽增收渠道,致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该县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凸显美丽乡村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加快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不断加快农村公路、有线电视、公共文化设施和农田水利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村庄整治工程,大力落实农村医保和低保等民生工程,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02年到2011年,该县建成了430个新农村试点村和867个农村垃圾处理示范村点,解决了12.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66座水库除险加固,改造中低产田9万亩。新建农村公路914公里、渡改桥6座、候车亭112个,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提前一年实现了“通村公路五年大决战”目标。2011年,启动了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保人数20.1万人,参保率达60%,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4020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9.4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36.5万人,参合率98%;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13户;427套保障性住房完成摇号选房。
吉水县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通过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做大做强八都大米、白水果业、螺田生姜大蒜和乌江文峰蔬菜等10多个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新格局,涌现出一批特色乡村。与此同时,吉水县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金田粮油、萧翔企业和金海香料等一批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该县共有省市级龙头企业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10家、省著名商标9个,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2002年至2011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41元增加到7165元,年均增长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