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正式退休了"——访吉水燕坊村农民王家寿
“我该正式退休了”
□王国俊、本报记者刘金艳
“年底就将加工厂完全交给儿子打理,我该正式退休了。”9月16日下午,看着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粮食加工厂,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委会尧坑村64岁的农民王家寿言语中带着几分留恋、几分成就感。
十年前,尧坑村还是个靠田吃饭的小山村,全村80多户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手扶犁耙、扬鞭催牛,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王家寿一家七口尽管种了近20亩地,忙忙碌碌一年下来,除去农药化肥的开支,一年收入所剩无几。四个儿子只有老大成了亲,但因没钱盖新房,大儿子、儿媳还与大家庭挤住在老房子里。
虽说尧坑村与赣江隔河相望,但每次去县城都要步行七八里再乘渡船过河,交通十分不便。为此,王家寿每次去县城就得寻思半天,把进城的物品备齐带足,生怕半路想起忘带了点什么再跑一趟。说起以前出村的唯一一条村道,他更是记忆犹新:“天晴,拖个板车拉点东西还凑合,只是震得手发麻;要是下雨,打空手都得当心摔跤,那路上的黄泥巴粘在脚上一层又一层。”
2002年底,一个从河南来的生意人瞅准村里田多人少的特点,租村里的老祠堂办起了小型粮食加工厂,老板看王家寿精明能干,就请他到厂里帮忙,后来干脆交给他管理。逐渐地,年逾半百的王家寿不仅学会了摆弄这些机器,而且结识了许多粮食加工客户,从收购、加工到销售,逐渐摸出不少门道。
一年后,王家寿自己买来一套设备,雇了几个民工,“另起炉灶”开了家粮食加工厂。当时的粮食收购价一般为每百斤60-70元,为打开局面,王家寿开出的价格往往要高出两元钱以上,而且开车上门收购,生意很快红火起来。
生意虽好,交通问题却让王家寿发愁。加工后的稻谷必须先运往吉水县城再转运广东浙江一带,运粮汽车进县城都得绕个大弯走朱山过趸船,来回费半天工夫。
2004年4月,经过两年多的建设,长1000多米、宽15米、投资1亿多元的吉水赣江大桥竣工通车,结束了该县水东、水西两岸“隔河 千里不携手”的历史。有了赣江大桥,王家寿的粮食加工厂产量和销量逐年提升,效益十分可观。
2006年以来,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还相继实施粮食直补、种粮农民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王家寿的大儿子享受国家购置补贴政策买了台收割机,承包村里50亩稻田;二儿子跟随打理粮食加工厂;三儿子入伍参军,到部队接受锻炼;四儿子从技校毕业进了广东一家电子公司,月工资5000多元。王家寿一家可谓人丁兴旺、家业殷实、幸福美满。
2008年,横穿金滩镇燕坊村委会的朱北线公路开通后,王家寿把粮食加工厂搬迁到了公路边的上曾家村,那里离市区不到15公里,上赣粤高速不到20公里,良好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加工厂的发展。如今,他的粮食加工厂年加工粮食两万多吨。
致富后的王家寿牵挂着村里的发展。这几年,他被推选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长,去年争取了10多万元资金维修3座山塘,现在又筹集50多万元资金,着手修建2.3公里的通村公路。
王家寿对记者说:创业十几年,年龄大了、身体也大不如以前了,二儿子跟随打理粮食加工厂多年,年底彻底放手让他管理,自己正式退休;三儿子退伍后,如今也被选举为村干部,希望他能更好地为村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