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您回家了!” 宜春首例台湾老兵魂归故里
这是刻在墓碑上的一首诗。
4月12日,台湾老兵彭一麟的骨灰从台湾省高雄市荣民院里取出运回江西,之后安葬在他的出生地宜春袁州区新田乡一座祖坟山上。
宜春市台联秘书长陈键说:“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宜春籍老兵中,去世后运回老家安葬的,彭一麟还是首例!”
亡父骨灰终回家乡
时过境迁,在彭一麟的老家袁州区新田乡里光村,知道其人其事的人并不多。
“虽然葬的是骨灰,但一切都是按照当地丧葬的风俗,葬礼很隆重!”村长彭金生说。
据墓碑文字简述可知,彭一麟毕业于民国时期上海光华大学桥梁设计专业,抗战爆发后,接受专业军事训练,在顾祝同下辖的第三战区参与对日作战,并升任团长。抗战结束后,回到宜春。解放战争结束后,经香港入台湾。1979年在台北病逝。
据彭金生说,彭一麟原名彭恒彩。先是父亲做主,为他娶了妻子,后来他自己在外自由恋爱,另娶了妻子,前后两任妻子均生育了子女。
记者了解到,运回彭一麟骨灰的,是彭一麟与第二任妻子生育的女儿彭振生。
“爸爸妈妈感情很深”
“爸爸妈妈很恩爱,他们感情很深!”在宜春中心城区一条叫白马头的小巷一间出租屋里,66岁的彭振生对记者说。
小时候,祖父就为父亲订了一门亲,是里光村里的一个姑娘,他们生育了四个小孩。父亲在上海读完大学后,进了黄埔军校,军校毕业后当了团长。这时,父亲与在南昌一所女子学校读书的母亲相爱并结合在一起。
“我的妈妈叫刘瑞清,父母结合后,生下了姐姐、我和弟弟三人,妈妈长得很漂亮,性格十分安静,爱读书!”说到这里,彭振生哽咽了,她起身从卧室里取出父亲的一张照片。
“原本爸爸是要带妈妈一块走的。但是,当时妈妈的哥哥也去了台湾,妈妈舍不得与父母分开而没有走……”彭振生告诉记者,“妈妈是1976年病逝的,过了三年,爸爸也去世了!”
女儿三十年的心愿
“爸爸去世的时候,我已经30多岁了,我就在想,一定要将爸爸的骨灰运回老家,”彭振生说,“但是,很多人都劝我,说一个女人家,不要管这种事!”
彭振生跟妈妈生活了几十年,她最清楚妈妈在心里一直深爱着爸爸。
即使是嫁了人,彭振生还是带着妈妈一块生活。
妈妈病逝后不久,彭振生个人婚姻出了问题,便独自一人带着两女一儿艰难度日。但彭振生从来没有淡忘过“将爸爸骨灰运回老家安葬”这个念头。
直到彭振生的儿子邓志刚长大成人,学有所成。
“完成我妈的一个心愿吧!”彭振生的儿子、已在上海成家立业的邓志刚在电话里告诉记者,“我也希望外公的骨灰能在老家安葬,外公的骨灰在高雄的荣民院里存放了33年,早就该魂归故里了!”
邓志刚说,为运回外公的骨灰,很多年前他就开始收集相关的资讯,并通过种种途径,找到了一些与外公有关联的亲友,最终从荣民院里取出了骨灰,通过物流公司托运,在4月12日到达了宜春——其过程并不复杂。
“以后,每年清明我都会到爸爸妈妈的坟墓上祭奠,不仅爸爸妈妈的灵魂得以安息,我们做后人的心灵也得到抚慰!”彭振生说,“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魂归故里顺应人性人情
多年从事台联工作的宜春市台联秘书长陈键说:“据掌握的材料,台湾老兵去世后骨灰运回老家安葬的,宜春目前仅彭一麟一例!”
陈键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在台湾的宜春籍老兵达数千人之多,这些老兵生前一直觉得能活着回到大陆老家,所以不愿在台湾娶妻,最后孤独终老。
“如果大陆亲友出示的材料与台湾当地荣民院出示的材料能对应上,大陆亲友可以向台湾当地荣民院提出‘入台许可证’申请,获批后,再到公安机关办理出入境手续,就可以到台湾当地荣民院取出骨灰带回来!”陈健说,“大陆对于台湾老兵骨灰运回故里和安葬等,均没有限制,因为这不仅顺应历史潮流,更顺应人性人情!”
另据陈健介绍,不少老兵因为在台没有娶妻生子,还留有遗产,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通过向台湾当地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可以继承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