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劳动课开在豆腐坊里
学生们分成小组默契磨黄豆。 记者 徐黎明摄
经过压制后,新鲜豆腐成型。 记者 徐黎明摄
开栏的话
家乡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最鲜活、最朴素、最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人文资源,是加强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最好教材。进入开学季,我省不少中小学校在“双减”大背景下给素质教育做“加法”,将家乡传统文化引进校园,提高中小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体会劳动的乐趣。从今天起,本栏目将陆续刊出我省各中小学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历史的家乡文化作为传承优秀文化、提高劳动技能的教育实践课程,通过讲述本地文化与历史融入课堂的故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浸润其成长之路。
9月6日下午,是乐平市第十三小学新学期的第一堂劳动课,该校五年级和六年级的部分学生来到向荣楼的传统特色劳动基地,分成几个小组亲自动手做豆腐。
学生们各司其职,有的负责推磨,有的负责放豆子,配合默契、有条不紊。不一会儿,豆浆原液汩汩流入桶中。接着,在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继续完成滤浆、煮浆、点卤、压制等工序,直到一块块四四方方的豆腐成型,豆腐坊里传来阵阵欢呼声。
“每周三下午,学校会组织学生在豆腐坊开展劳动实践课,学习传承制作豆制品的老手艺,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乐平市第十三小学校长余勇介绍,一碗碗醇香的豆浆,一块块爽口的豆腐,使孩子们对家乡传统的豆腐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学生们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培养了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
走进乐平市第十三小学传统特色劳动基地,宽敞明亮的“豆腐坊”里整齐摆放着磨盘、滤网、锅灶等各种制作器具,墙上展示家乡饮食文化豆腐的起源以及制作流程。展柜里,六道制作好的豆腐产品模型非常醒目。
对于学校为何把“做豆腐”纳入劳动教育课,有着26年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余勇有着深刻的见解。
余勇说,在乐平,民间做豆腐的历史久远,乐平豆腐以洁白、嫩滑、柔韧的特点在当地传承数百年,无论是宴请宾客,还是家人团聚,豆腐都是当地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去年以来,学校创新劳动教育课,以“做豆腐”课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传承家乡独特饮食文化的同时,通过亲自动手参与,掌握劳动技巧,体会劳动的快乐。为此,学校还安排了3名教师向民间师傅系统学习了做豆腐的全部过程,如今,“做豆腐”课已成为该市学校劳动教育的闪亮品牌。
“豆子是什么颜色的?豆浆是什么颜色的?豆腐是什么形状的……”在二年级课堂上,劳动课老师引导学生在喝豆浆,品豆渣、吃豆腐时,要融入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味觉,认真观察、仔细体验,让学生的情感与豆腐文化不断产生共鸣。
豆腐制作课指导老师倪文强介绍,从浸泡好的黄豆到成品豆腐需要多道工序,其中磨浆需要4个人配合,中途还会以小组的形式轮换,最考验学生的团队配合。
当天,部分同学将劳动课上做好的豆腐带回家,并下厨烹饪了油煎豆腐,与父母共享劳动成果。“自己做的豆腐特别香,也体会到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该校六年级的汪同学说。
“通过做豆腐,孩子的实践能力变得更强了,也让他们在合作中懂得了团结的力量。”一名六年级家长吴女士说。
余勇介绍,该校投入近20万元打造了四大劳动基地,包括室外劳动基地和室内劳动基地,以满足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场地需求。根据孩子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分年龄段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豆腐课程。一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让孩子们摸黄豆,画豆腐,编歌谣,让他们了解豆腐的历史以及营养价值等;三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参与种植黄豆、拔草、除虫等活动。五、六年级学生则动手参与磨豆腐、做豆腐制品。
“此举不仅从小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动手能力,掌握劳动技能,传承、推广家乡传统文化,同时将劳动教育和校园清廉文化相结合,教育学生像豆腐那样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实现以劳育人、以劳育心的目标。”余勇说。(记者 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