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轻干部在磨练中成长
林 雍
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考工记》中,描述精制一把良弓,要完成“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等多道工序,需跨越两至三年时间。如果省去其中任何一个步骤,则制作出来的弓就容易被折断,不能成为上品。人才的培养也是同理。就年轻干部而论,他们就像是一块璞玉,只有经历千万次的雕琢和打磨,才能成为晶莹碧透、光彩夺目的宝玉。
发现和培养优秀年轻干部是百年大计,关乎党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福祉。近些年来,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在各行各业脱颖而出。他们朝气蓬勃,在实际工作中勇于创新、勤勉肯干,敢挑大梁、能担重担,为改革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也要看到,仍有一些年轻干部,刚出校门就希望能进机关门,高高在上等提拔,不愿俯下身子到一线去钻“矛盾窝”、办“棘手事”。有的思想上心浮气躁,行动上急于求成,过分看重提拔晋升,却没有相应的担当作为。这些消极现象不仅制约了年轻干部的成长,还会对党的事业带来不利影响。
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年轻干部只有放到吃劲岗位上,在急事难事中磨练才能正品行、长本事、成大器。
俗话说:“人到事中炼,刀在石上磨”。磨练的过程,其实是纯洁党性、磨砺心性、修炼品性的过程。习近平年轻时在延安插队,就曾过了“五关”,包括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最后能挑着100公斤麦子,一口气走10里山路,得到群众衷心认可。诚然,年轻干部不经过一番大浪淘沙,确实很难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走出属于自己的舒适区,把双脚扎实插进泥土里,就不能感知百姓的冷暖,不了解群众的诉求。只有深入实际、深入一线,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在抵制诱惑中坚定信仰,在摸爬滚打中磨练意志,才能成长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磨练的过程,还是增长才干、提升本领的过程。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当年,三五九旅官兵扛着锄头走进南泥湾,创造出我国历史上军垦屯田前所未有的奇迹。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硬是用手摇计算机等简陋设备研制出“两弹一星”,这些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本事、干出成绩的典范。现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又有哪一桩哪一件是能够敲锣打鼓、轻而易举完成的呢?正因此,作为推动改革发展生力军的年轻干部,更需要在艰苦环境中练就一身硬功夫,才能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呼唤新作为。唯有让更多年轻干部投身基层一线,鼓起敢“磨”的勇气,养成善“磨”的智慧,在磨练中成长成才、成就一番事业,才能让他们的人生之路有更多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