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产业致富种茶叶脱贫进车间务工 遂川加速打造美丽乡村
江西吉安网讯(胡文静、刘祖刚)“人穷志不穷,我有劳动能力,在国家的帮助下,认真工作,就一定能脱贫、能致富。”今年40岁的王芳燕,是遂川县大汾镇双嵊村一位贫困户,靠种养和打零工维持生计。三年前,双亲因病先后去世,多年来帮父母求医问药,王芳燕负债累累。在政府的精准扶贫下,王芳燕建起了新家,搬离了危旧土坯房,并在石狮村一个“扶贫车间”找到了工作,月收入3000元,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近年来,遂川县启动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安居、易地移民搬迁、产业、教育、就业、健康、保障、生态等十大扶贫工程。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愈来愈多的贫困户“不等不靠不要”,书写了一篇篇脱贫致富的励志篇章。
“自己富了不算富。现在村里还有一些贫困户,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他们。优先帮助他们就业,让更多贫困户,成为合作社的社员,是目前我能做的。”新江乡横石村的杜造海说。杜造海家所在的横石村是“十三五”贫困村。5岁时,母亲去世;26岁还未成家,父亲又撒手人寰;2008年,一场洪水冲毁了他的家。从小到大,杜造海经历了太多磨难。逆境中,杜造海学会了顽强拼搏,并努力寻找出路。
2013年,横石村委会开发的57亩茶叶基地,一直找不到承包人选。当时毫无相关经验的杜造海果断盘了过来。为壮大规模,次年他又承包了88亩,成为了种植大户。当时每年14500元的土地租金,对生活拮据的杜造海来说,是一笔“巨款”。为解决资金难题,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争取到了10万元红色扶贫信贷资金。2016年,杜造海又引进了4亩大球盖菇,如今亩产能达到3000斤,批发价4元/斤。此外,他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产品,不仅是茶叶,为推广家乡的农产品,他还销售当地的鲜笋、笋干、番薯干等绿色食品。
“这茶真好喝!”喝过今年第一口新茶,做了10多年茶生意的王先生啧啧称赞。每年,他都要到狗牯脑茶原产地汤湖,购买几百斤茶叶,今年也不例外。罗勇是遂川县汤湖镇玕山村茶农。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历经多年打拼,年仅20多岁的罗勇,已是汤湖镇茶产销大户、茶叶合作社领头人,正带领着100多人脱贫致富。“我想通过茶产业帮助群众脱贫,村庄摘帽。”罗勇和社员流转了上百亩海拔在300米以上,产量低的冷浆田。在政府的帮扶下,他们从低产老茶园入手,实施供给侧改革。
遂川有着几百年的种茶历史,充分发挥天然优势壮大茶产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该县的一大亮点。乡村旅游方兴未艾,遂川县又将“茶旅结合”,在汤湖、戴家埔建设标准生态观光示范茶园,新建了茶亭、茶园游步道、开发采摘等项目。“上山赏万亩茶海,下山品世界名茶、尝茶乡美食”,成为遂川的一张名片,每年迎来数万名游客。勤劳的茶乡人,瞄准商机,开办起了茶馆、饭店、茶园乐,卖起了蜂蜜、笋干、茶叶等特产,更多人正脱贫致富。
不仅是茶旅结合扶贫,遂川县还同步启动了就业扶贫等工程。老百姓有稳定的工作,才能有稳定的收入,才能真正脱贫。今年42岁的唐建连,是西溪乡西溪村人,家里五口人,孩子读书,公公、婆婆上了年纪不能干活,丈夫生病需长期服药。全家人生活费和丈夫医疗费的来源,全靠她每年种的10来亩水稻,是典型的贫困户。
正当唐建连一筹莫展之际,政府为她牵线搭桥,介绍到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就业,极大地缓解了她的生活压力。唐建连所在的“扶贫车间”,是致富带头人罗水华利用一处闲置房屋改造建设的,主要是生产加工耳机,员工中有贫困户10人,残疾人2人,留守妇女22人。
在脱贫攻坚战中,一方面,很多留守妇女、残疾人、贫困户,渴望到城区产业集聚区做工,但因家庭牵挂以及技术缺陷,只好放弃。另一方面,园区不少企业又存在招工难的困局。面对窘境,遂川县动员企业创新用工模式,把生产车间建到村庄,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残疾人、留守人员提供工作岗位,让贫困户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随着遂川不断加大“扶贫车间”建设力度,越来越多的贫困户看到了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