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善良成为一种本能——记安福县洲湖“孝女”项四珠
□邹敏、刘红英
如果一个人侍奉自己的亲生父母几十年,那是理所应当。而在安福县洲湖镇中洲村,普通农妇项四珠将孤寡老人王进初视若亲生父亲,侍奉其三十六载,用善良、执着和勤劳诠释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王进初,今年85岁高龄,从小聋哑,无妻无子,一生孤寡。他有3个侄子,其中一个就是项四珠的丈夫王文开。今年55岁的项四珠,有三个儿女,女儿已出嫁,两个儿子在外务工。她和丈夫两个人种了近20亩地,这也是全家主要收入来源。36年前,项四珠的公婆年事已高,无力照顾这个残疾的哥哥,彼时刚成亲的项四珠夫妇主动站出来承担起了赡养老人的义务。善良的天性将两个原本毫无交集的人紧紧地系在了一起。从此,项四珠成了照料老人的“主力”。
当初,因为老人还有两个侄子,项四珠一家主动提出赡养老人,难免会遭到一些非议,甚至有人质疑他们有所企图。“别人说什么想什么,我们管不了,老人必须要有人照顾呀,没办法。图什么,就图个心安!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面对质疑和非议,项四珠夫妻俩心存善念,没有退缩。邻居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都说:“老人上无片瓦、下无寸地,这样的好心肠十里八村也难找。”
“只要我有一口吃的,就有他老人家的!”36年来,项四珠信守着这句承诺,将善良镌刻进骨子里,化于生活中。2012年,王进初被诊断患有膀胱脓肿、双肾结石,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几年来,每年要花费治疗费用2000多元,全部由项四珠家负担。为了减少老人病痛,项四珠在饮食上精心照顾,一日三餐搭配着让老人吃。为了克服聋哑导致的交流障碍,她每天做着手势询问老人哪里有不适。“刚开始看不懂,总是会不了大伯的意。几十年下来,现在他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我就知道他要什么。”谈及此事,项四珠很开心。很多时候,老人看病撞上农忙时节,项四珠都是毫不迟疑地丢下农活,跑前跑后,求医问药,不厌其烦。有一年家里买好了花生种子,恰好老人突然发病要住院,项四珠夫妇在医院陪护了几天,耽误了最佳播种时机,那一年,家里花生颗粒无收。
王文开谈到妻子,情不自禁地露出自豪的笑容,“她性格很直爽,从来不会拐弯抹角,照顾老人也是无微不至。”邻居彭大妈谈到项四珠,则竖起大拇指,“亲生女儿能做到她那样的也不多,更别说不是自己的亲爸了!”这句话也道出了乡邻们对项四珠三十多年不离不弃赡养老人的钦佩之情。在笔者采访她的当天,项四珠第一个孙女出生了,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中。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其乐融融,温暖、和谐、幸福的好家风也在延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