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大树好乘凉——安福钱山乡大鲵养殖助农脱贫小记
□本报记者邓勇伟、实习生秦世豪
“瞧瞧,这就是我们的‘金娃娃’,我家能搬出危房,住进这3层小楼,就是托它的福。”7月14日,安福县钱山乡大源村村民尹庚生指着自家养殖池中的大鲵兴奋地对记者说。
2015年之前,尹庚生还是村里确定的贫困户。家里“四大两小”六口人,全都挤在一间破土坯房里,经济上也都靠身体不适的尹庚生一人撑着,日子过得紧巴。自从2012年得到乡里武功山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照顾”,并免费领到了100尾大鲵鱼苗后,通过学习技术、精心饲养,2014年底,尹庚生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筹集资金盖起了小楼。
在钱山乡,像尹庚生这样靠山吃山,通过专业种养合作社脱贫致富的村民很多。而养殖大鲵便是其中投入小、回报高,轻劳力、可复制的“经典”项目。
大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娃娃鱼。钱山人养娃娃鱼还得感谢一个叫李树良的“领路人”。
2007年,从大布乡(现并入钱山乡)企业办主任岗位离任后,头脑灵活、敢想敢干的李树良了解到娃娃鱼市场行情看好,便多次赴陕西、湖南、浙江等国内知名娃娃鱼人工繁殖基地“拜师学艺”。
2009年,学成归来的李树良与管夏松等村民合资合股500余万元,开发了武功山大鲵繁养基地。为尽可能保持原生态的养殖环境,他们在长源村打了200余米长的山洞建成了一期基地,后又在南山村建了占地50余亩的二期繁养基地。如今,两个基地娃娃鱼繁殖数量已达2万余尾,成了全省最大的娃娃鱼繁养基地。
“以前娃娃鱼市价一斤上千元,虽说现在的行情不如之前,但也得300多元一斤。加之这东西养殖成本不高,每条鱼养3年饲料钱还不到400元,农户的实际收益相当可观。”作为领头人,养娃娃鱼的这本账李树良心里清清楚楚。
随着产业越做越大,致富不忘惠乡亲的李树良,积极响应市里精准扶贫的号召,发起成立了武功山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全乡43户村民以及贫困户大力发展大鲵养殖产业,并在供苗和技术、销售上对大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尤其是在供苗上,每年免费为5户有意向、有能力发展大鲵养殖的贫困户提供100尾鱼苗,而对于一些散户,则以每尾象征性收费10元的价格提供给村民。到现在,合作社已帮扶13户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而李树良的武功山大鲵繁养基地也荣获了2014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管总,管总,等一下。”记者上山采访途中,一位一脸焦急的中年男子叫住了管夏松的车子。通过攀谈,记者了解到,原来这位名叫尹树生的村民也是合作社的成员,最近他家的鱼总是打架,也不怎么吃食,让他不知如何是好。
来到尹树生家,管夏松认真检查了养殖池里的水位、卫生情况,并了解了娃娃鱼的生长情况。“你这个鱼是快要产卵了。最近要注意分开饲养,到时产卵的孵化池我们来帮你建,这些你就不用操心了。”听完合作社专门负责技术保障的管夏松的“诊断”和“保证”,尹树生心头的这块大石也总算是落了地。
背靠武功山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棵“大树”,如今,这种营养美味、市场价高的人工养殖大鲵已成为钱山人民的“金娃娃”“钱袋子”。而每每看着自家的“娃娃”增重“添丁”时,幸福快乐的笑容总会在不经意间爬上钱山乡百姓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