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道上的执着坚守——吉水阜田镇陶壮文义务护路10载
开栏语:
为深入推进全市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本报从今日起开辟《奉献大爱善行吉安》专栏,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刘丽萍
从1公里到5公里,距离不远,可吉水县阜田镇陶壮文却来来回回走了10年。
从单纯的修补路面到清理两旁杂草灌木,再从手工清理到自费购置整修机清除,陶壮文义务护路,一护就是10年。
乍看是个黑黑瘦瘦,再普通不过的中年汉子,可谁能想到他身上却有着不普通的义举。上世纪70年代初期,陶壮文出生于吉水县阜田镇陶家村。2008年,几近不惑之年的他决定回家创业。
回到家乡的陶壮文看中一块荒山,想发展种养业。荒山没有名字,当地有些文化之人就将荒山命名为兴旺坑,寓意创业兴旺发达。兴旺坑紧挨着一条水泥路,这条水泥路建成于2002年,承载着8个村近1.4万人的出行。几年间,由于受到工程车辆碾压等原因,部分路面开始开裂,出现小坑。
陶壮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乡下建条路不容易,如果不及时修补,后果将更严重。”为此,他悄悄拿上铁锹,出了门,慢慢地将一个个坑填补好。自此,路上多了一个默默修路人劳作的身影。
一公里、两公里……时间一天天过去,陶壮文修补的路面越来越长。常经过此地的司机惊奇地发现,曾经要放慢油门、小心行驶的路,竟然在不知不觉间变得平坦了。
2010年,他在这条路上亲眼目睹了一场车祸后,下决心要将路旁遮挡视线的高茅草丛清除干净。“看到一辆摩托车与一辆自行车相撞,两个人都摔倒了,伤势虽不重,却看着心疼。”陶壮文说,“这条路距离长、弯道多,两旁草木繁盛,极易遮挡视线,引发交通事故。”
比起修补路面,清理高茅草丛体量更大,耗时更多,但陶壮文依然一个人默默剪除茅草。为提高效率,2012年还自费购买了简易整修机除草。
春风去了又来,茅草生了又割,路面损坏了又填补。陶壮文的义务护路工作,始终没有终止。他的精神也感动了身边的人。村支书郭富盛说:“5公里路不算短,陶壮文一个人却守护了10年,为村民们带来了方便。”
昨日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变成了路面平坦、视野开阔的坦途。这条在地图软件上甚至都没有名称的乡间路,承载着一位“身边好人”十年光阴的付出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