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新闻 | 吉安概况 | 吉安规划 | 县志 | 江西新闻 | 国内新闻 | 旅游风俗 | 特产美食 | 亲子健康 | 房产情感 | 数码科技 | 网络互联

擦亮城市文明底色——吉水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纪实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编辑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发布者:admin
热度119票  浏览1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进入吉安论坛 时间:2017年8月25日 08:29

□陈祥燕

一座城市人文气息的增强,离不开内涵的提升。夏末秋初,走在吉水的大街小巷,处处能闻到文明之花的芳香。近年来,吉水县始终把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德治”与“法治”结合

让文明有礼与规范有序相互促进

在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吉水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群众最迫切的实际需求入手,在清净整洁上狠下功夫,在治乱治违上敢于亮剑,在路长制网格化工作上强化督查。精心出台十二项专项整治、六大专项提升“10+6”行动、“双城共创工作日”工作法等,不断深化人们对文明城创建的理解和认同,增强人们创城信心与自觉。为提升城市的精气神,该县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积极用好人文化引领时代新风尚。吉水县第二届“道德模范”、首届“最美家庭”颁奖典礼上,定格了蔡佳如、胡开生等一大批普通人善行闪光的瞬间。一大批弘扬社会正气、倡导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的先进典型引起群众共鸣。见贤思齐,崇德向善,逐渐成为吉水广大市民群众一种普遍社会心态、人文情怀、生活理念、行为习惯。

“为民”与“利民”兼顾

让市民获得感与城市美誉度相得益彰

多年来,吉水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成果普惠于民”的原则,把为民利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相继投入上百亿资金建设新城、改造旧城。城区面积从10年前的11平方公里增加到如今的17.5平方公里,城区从“背靠东山、面临赣江”的狭长地带,逐步演变成“跨江发展、对接融城”的现代化新城。在旧城改造中,吉水注重把文化基因注入城市发展,延续历史文脉,让吉水文化流淌于城市当中,打造了一处又一处集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于一体的景点。如今,中国·吉安进士文化园建设如火如荼,杨万里公园成为吉水市民休闲好去处,古城墙吸引无数行人驻足观赏……

同时,吉水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紧紧相连,大力建设一批民生工程:建成使用一批保障性住房,完成城镇新增就业、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市定任务数的84%、98%,稳步推开“健康吉水三年行动计划”,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逐步深化生态文明建……切实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

“示范”与“引领”并举

让乡风与民风旧貌换新颜

该县运用好新的文明创建载体,在开展移风易俗、整治村容村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积极发力,多措并举绘好农村精神文明底色。依托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祠堂、村史馆等平台,传道德、传文化、传政策、传科学;结合文化扶贫“十个一”活动,全面建立完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深化文明村镇、星级文明信用户创建;制作文化墙,组建农民文艺演出队等;精心组织开展家风评议、“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引领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在丁江镇铅坊村,一面面文化墙绘制精美,“婚丧新风进万家,移风易俗靠大家”等移风易俗标语随处可见,小广场的显目位置还张贴着村规民约。吉水还将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治理工作一同安排、一同部署、一同推进,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特色产业,挖掘村居历史、民俗元素,活化乡村文化资源。如今,一个个人居环境美、乡风家风美、乡村景观美的村镇,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

顶:7 踩:7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49 (35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12 (33次打分)
【已经有37人表态】
7票
感动 感动
4票
路过 路过
4票
高兴 高兴
7票
难过 难过
3票
搞笑 搞笑
5票
愤怒 愤怒
5票
无聊 无聊
2票
同情 同情
  • 上一篇:吉水200余家企业接受“体检”
  • 下一篇:乘改革开放东风 搭共同致富快车 水南成为名副其实“创业之乡”
  •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江西吉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吉安微搏

    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