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吉水发动大扶贫攻势速写
□许春花
在这春风化雨的季节里,吉水县以东山树为纸,以赣江水为墨,写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局之年的答卷:2016年全县1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5600个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今年是全面脱贫攻坚年,吉水县委、县政府把握新形势,与时俱进,转变扶贫方式和手段,走出一条具有吉水特色的扶贫路子,全面启动大扶贫攻坚,通过聚焦精准实施产业扶贫、技术扶贫、设施建设扶贫、百企精准帮扶等方面攻势,全面发力,努力实现全县41个贫困村“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
以产业促就业,发挥产业扶贫和劳务扶贫的联动性,是吉水县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抓手。该县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大力发展产业,突出抓好“十百千扶贫工程”:打造10个扶贫产业村,培植100个产业能手,培训1000人,并在贫困村建立了42个产业基地。这些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吸引周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务工就业。如白沙镇蓝莓基地每年平整土地需用工30人左右,已与20多个贫困户签订劳务协议;冠山乡分湖村油茶基地既邀请贫困户入股合作,又聘请贫困户养护苗木,按成活株数发放聘请的贫困户工资;螺田镇食用菌基地按年度给贫困户发放分红,而且到了采摘季就会聘用当地贫困户采摘黑木耳,按工时结清工资。同时,县财政每年预算50万元,设立贫困户劳务奖补基金,对吸纳或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的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等予以奖补,通过“双轮驱动”一拉一推,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吉水县开展“双学双用双服务”“雨露计划”“精准扶贫贫困户技能培训班”等多项工作,联合林业局、农业局、职业学校等多名技术骨干到乡村、到田间为贫困户提供技能培训。培训覆盖全县18个乡镇,年培训次数达30多次,培训人次达1000多人,培训内容多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户自我生产类,如养牛、养鸡、养鱼的养殖类;蜜柚种植、油茶种植、柑橘种植的种植类;插花、编织、面点的手工类。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培植至少100个产业发展能手,做到有教有学有交流,充分发挥“邻居效应”,带动周边贫困户学习致富技能,早日脱贫致富。
该县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让电商扶贫和旅游扶贫“进得来,出得去”。截至2016年底,吉水县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向自然村延伸,基本实现农村20户以上自然村互联网覆盖,全面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七改三网”项目,即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沟、改塘、改环境,建设电力、广电、电信网络,确保41个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正是这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快推进了电子商务的全覆盖,使“网货进得来,现货销得出”。目前,249个行政村已经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农村淘宝和农村e邮随处可见。
袁晓峰为阜田镇人。他利用该镇讫下村留坑山庄双山水库的天然氧吧,开办农旅结合的农家乐山庄,山庄一年收入逾50万元,真正实现自身脱贫和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该县发挥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库区生态旅游等优势,引导贫困群众参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家乐等产业发展,在网上宣传美景,让汽车载客进村,在村里休闲消费,打造集休闲、餐饮、产业于一体的观光旅游扶贫产业。
此外,吉水县还启动“百企帮百村”计划,聚合力量、集中优势、就近配置,加快非公企业帮扶的全面对接。该县优选30多家帮扶意愿强烈、帮扶能力优秀的企业,以“一帮一,一帮多”的形式全面对接41个贫困村。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引进资金、技术、信息,帮助贫困村完善基建、带动产业、推动就业、扶持创业,形成“田间地头出产品,资金技术进乡村,企业帮忙找销路”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