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母亲欲将《清明上河图》绣品出售为儿筹学费
原标题:36根针 她用母爱“绣”未来 吉水母亲廖六英欲将《清明上河图》绣品出售为儿筹学费
廖六英费时46个月完成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
3年10个月,白天黑夜,一针一线中,母爱在时光里流淌,朴素无言。近日,吉水县渔业社48岁的廖六英带着一幅6米长、70厘米宽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来到吉安晚报社,向记者讲述这一令人惊叹的作品背后暖人又心酸的故事。3.7公斤线,79种彩线,近60万个色块,绣针在绣布上来回穿过230余万次,用断了36根绣针,每天耗费4至5个小时,历时3年10个月绣成此作品,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一个孩子的大学梦,是一位淳朴母亲对孩子的承诺。
46个月绣品大气精细技艺高超
廖六英将6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成品铺展在记者眼前,整个作品以长卷形式,将北宋时期的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表现了汴梁城外的郊野风光,城内汴河两岸的繁华盛况,市桥经郭,舟船车轩,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刻画精细入微,体现了画家精湛的画功和高超的艺术水准。作品分为三段:汴京郊野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码头和热闹的市区街道。作品中路人、店员、商队、小贩穿梭在汴京城的大街小巷之中,小桥、流水、绿树、青山,洋溢着安详、和谐的生活场景。作品把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如此复杂精细的画作,用针线勾勒别有一番风味。
廖六英告诉记者,自其2012年从网上购买了此《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后,除做工、照顾家人的时间外,每天定会挤出4至5小时绣此作品,46个月来基本没有间断。“现在市面上的十字绣,背面大多是线头丛生,只管正面效果,不会管背面。而我的十字绣作品,每一个线头都经过仔细处理,有时处理一个线头需要几针到几十针,所以我的十字绣,背面图案依然清晰。”廖六英说,色彩复杂、内容丰富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对工作量和技艺要求非常高,“绣错一针都不行,发现图案不对了,就得拆了重新来。绣久了,眼花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