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再造米粮川
抬田3.7万亩,可减少3.5万移民外迁
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再造米粮川
本报讯胡萍报道:日前,笔者获悉,在推进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创新性地实施了抬田工程3.7万亩,面积居全国最大,不仅可减少3.5万移民外迁,而且通过试点试验,使水稻产量恢复到抬田之前,满足了村民的需求。
日前,笔者来到吉水县水田乡富口抬田区试验田,只见成熟的晚稻金灿灿一片,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村民王新生介绍说,他家12亩田,其中有6亩实施了抬田,经过试验,今年亩产可达800斤,已经恢复并超过抬田之前的产量。“如果不实施抬田,这6亩地就会被淹没,没法耕种了。”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是鄱阳湖生态经 济区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我省目前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对防护区的浸没影响、保护土地资源、减少库区淹没,我省决定实施抬田工程。按照规划,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正常蓄水位是46米,抬田就是对浅淹没区进行抬高,将耕地高程抬高至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0.5米至1.0米。防护区共设立15片抬田区,抬田总面积3.7万余亩,抬田面积居全国最大。
在实施抬田过程中,我省对抬田区进行试点试验,聘请专家开展课题研究,科学设置抬田的土层结构,合理控制基础料层、黏土层和耕作土层的厚度,耕地抬高 后按高标准农田要求进行灌溉渠、排水沟等田间工程建设。2010年,课题组选择了吉水县水田乡富口村实验基地开展试验,研究抬田示范区施肥量、土壤改良和灌溉方式对抬田示范区产量的影响,并跟踪测定抬田保水保土保肥性能和土壤及肥力演变规律。
如今,抬田实验田种植的第6季水稻已经丰收在望。经过连续3年的试验发现,抬田后,今年已经接近未抬田水平。为此,专家们得出结论,认为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工程比较成功,抬田工程对保持土壤水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改善和提高了田间灌排条件,抬田有望成为稳产、高产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