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经济发展"新蓝海"—吉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开辟经济发展“新蓝海”
——吉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纪实
□首席记者张晶
吉安电子份额在全省“三分天下有其一”;全球最大的真菌杀虫剂企业天人生态成为生物农药行业的标准制定单位、三江超纤中空桔瓣超细长纤维纺粘水刺无纺布填补亚洲空白、年产上亿颗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的优特利科技产能进入全国前五;为了给战略性新兴产业让位,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投资数十亿元的污染项目说不……
近年来,吉安经济稳中求进、稳中快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旱地拔葱之势迅猛成长。吉安坚持把中央的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具体化,锁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文化创意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和发展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培育经济增长点、扩大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
开辟“蓝海”应势而生
“历史机遇”,迎面走来。
让我们把时间回拨到2009年末。哥本哈根,一场低碳“风暴”席卷全球,全球气候变化大 会在此召开。“风暴”不仅反思了传统生活方式和工业化道路,而且孕育着科技革命的波澜。
德国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日本的“新经济成长战略”,欧盟向新科技发起进攻的“2020战略”……2010年,国务院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西确定了发展光伏、新材料、生物等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如经济规律所揭示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挺进,正成为世界经济大势。
“历史机遇”,契合了吉安发展的现实要求。老区要崛起,首要抓产业,抓什么?怎么抓?传统产业“红海”(已知市场空间)普遍空间不足,要想赢得未来,唯有抓住机遇,走一条适合吉安自己的产业之路,开辟经济发展“新蓝海”(新市场空间)——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吉安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
先天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为吉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基石:之所以选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重点,不仅因为它们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前景,更重要的是吉安已有一定基础、具备相当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吉安曾创造了产值占全省三分之一强、利税占全省半壁江山的辉煌,具有大量熟练的产业工人、一批产业配套的生产企业。而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环境则让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产业水到渠成。
大开放,为吉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扬帆鼓风:欠发达地区仅仅依靠自身原有的存量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必难以满足其战略需要。近年来,吉安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借船出海,借梯攀高,着力“催生增量”。红板电子、三江无纺布、航宇新能源、三一重工、金一泰电动车等一批投资规模大、拉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超亿、超十亿元大项目抢滩。井开区深圳产业园、永新嘉善(罗星)产业园、泰和温岭产业园、安福机电制造产业园、万安电子电路板产业园等一批“园中园”铸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暖巢”。正是这些大项目、大平台,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在吉安红土地上变粗变宽,迅速集聚成为可能。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
战略性新兴产业千帆竞发,吉安准备好了吗?
人们欣喜地看到,吉安的产业基础初步具备。201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0亿元,增长53%,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7.7%;全市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户数246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39%。
电子信息产业雄风振起,主营业务收入256亿元;新医药及微生物农药产业崭露头角,生物医药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1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两大产业策马扬鞭,主营业务收入双双过百亿,分别达到104.9亿元和122.1亿元;新能源“追风逐日”、新材料风生水起……新兴产业项目建设进展迅速、产业链条加快延伸、发展势头甚为强劲。
“打造了一批优势产业、涌现了一批优势企业、积累了一批领先技术、形成了一批有效投入”,业界用“四个一批”勾勒出吉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年的不寻常轨迹。的确,仅201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1000万元以上竣工、在建项目达到287个,总投资631.0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65.7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55.92亿元。这些新兴产业的未来,就是未来吉安经济的强力引擎。
与传统产业相比,吉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发达地区都处于同一起跑线,恰是“弯道超车”的天赐良机。采取跟进策略难以主动,亦步亦趋难有作为,唯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率先突破,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优先支持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优势领域、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率先突破,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吉泰走廊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地、主战场,全市70%的新兴产业集中在走廊内。吉泰走廊上升为省级战略,被列为全省首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第一支柱产业地位彰显,一大批国内外知名IT企业集聚吉安,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5家,初步形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数字视听等电子产品制造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成功实现领跑。去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的三分之一强。
招大引强、抓大扶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吸引关联企业“抱团”对接,吉安战略性新兴产业串珠成链—— —38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围绕红板电子、博硕科技、合力泰微电子等龙头企业相依相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广州中南精工、博世顿液压、汇纳液压等一批企业在唯冠油压带动下争相落户,促进安福机械制造产业迅速成规模、成气候。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初生儿”阶段,放手逐浪市场不是时候。吉安注重“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结合,倾力呵护新兴产业茁壮成长——科学编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规划;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市四套班子会商、与企业和院校(所)联席会议、银企定期对接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实施市直部门、各县(市、区)政府部门与企业“一对一帮扶”联动机制;综合运用产业、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优先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用工、融资难题,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集聚。政策的“阳光雨露”,促进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热潮滚滚而来。
关键在核心技术的竞争
技术创新和应用是新兴产业内生发展的驱动力,是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的根本途径。
江西第一部自主品牌手机在吉安出炉、江西第一台“迷你型”笔记本电脑在吉安诞生,国内第一张可录类蓝光母盘、全球第一块自动消眩功能的液晶汽车后视镜、井冈山大圣塑料光纤填补了国内空白……人们很难想象,作为传统农业地区的吉安,有如此神奇的高科技“吉安制造”、“吉安创造”。
不能不说,吉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自主创新。江西电缆、唯冠油压、杰克机床等企业研发的一批国内外领先核心技术,带动了吉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天人生态自主开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噻虫啉系列杀虫剂”新产品,带动了吉安生物医药产业的不断壮大;麦德风能、江西电缆“风力发电用电缆”和合力泰LED产品的自主开发,为吉安作为“全省风能核能及节能技术产业基地”和“全省LED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基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些领跑者,正是通过锲而不舍的刻苦钻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最终掌控核心技术,构筑起强大竞争优势,乃至于跟他们的西方“老师”同台较量。
但是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仍是吉安的软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还在少数,一些新兴产业企业甚至感叹,“人才是最大的困难”……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把重心放到基础性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正当其时。我市以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引导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等创新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提升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杰克机床、天人生态、半边天药业、普正制药等一大批中小企业与国内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力促“多、快、好、省”出成果(即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又省钱又出成果)……这些新举措,将有力提升我市自主创新的层次。2011年,全市列入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43项,完成鉴定验收33项,创近十年来新高。
这是一场抢抓机遇的“卡位赛”,又是一场综合大比拼。面对历史机遇,吉安上下需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探索一条科学的发展途径,尽快让我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规模、出成效,打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片“蓝海”,创造吉安未来的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