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筑幸福家园 ——峡江创新移民工作一瞥
高峡出平湖。
一座水库,一批移民,一首赞歌。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峡江共接纳了来自浙江、湖南、三峡等地移民2561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6%,分布在11个乡镇、379个村组,成了十足的移民大县。多年来,峡江人用真心,用真情,帮助移民筑造第二故乡的幸福家园。如今,这些移民过上了“耕者有其地、居者有其屋、致富有门路、困难有帮扶”的日子,生活水平已赶上甚至超过了当地农民,去年人均纯收入高达5578元,比当地农民高出42元。
困难大家帮
把最好的位置让给移民,把最好的政策送给移民。这是峡江接纳外地移民的宗旨。针对初来乍到的移民,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会有陌生感的情况,峡江人想得周到,移民还没来,县里就做好了各项迎接准备工作,从签订对接协议、移民建房开始,就落实责任,定人包户,负责向移民宣传安置点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情况和民风民俗等。当移民迁来后,该县又统一编印《移民安居指南》《政策法规移民读本》等资料送到他们手中,帮助移民了解乘车、赶集、购物、就医、娱乐、上学等情况,让移民感到了第二故乡的温暖。为引导移民热爱新家,该县经常开展“建美好家园”、“峡江是我家”等一系列巡回宣传教育活动,聘请移民中的典型人物进行现身说法,从而激发移民扎根峡江、振兴家业的热情。
该县对刚来的移民或移民贫困户采取定人员、定项目、定措施、定目标的“四定”帮扶举措,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上所遇困难和问题。针对大部分移民耕作习性不同,当地政府担心移民不适应种两季稻,就派出农技人员或种田能手“一对一”帮助移民,从播种育秧开始,一直到收割,各个环节给予提醒或指导。三峡移民李开发,以前从未种过水稻,自2001年来到峡江后,在相关部门帮扶指导下,迅速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方法,仅仅用了两年,其水稻单产居然超过了一些本地“作田佬”。从2004年起,他又承包了村里100多亩水稻,并全部采用机械化种植,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从生产到生活,该县的关爱帮扶细致周到
就连移民家里有红白喜事,本地的村组干部也总要到场,让移民感到村里没把他们当外人。在峡江这片充满人情味的沃土里,移民们的精神支柱深深扎根了,他们已与当地群众融合在一起。现任村委干部的湖南移民罗振良说:“我们就是峡江人。”
设施牢牢筑
筑牢基础是移民致富的本钱。由于大多数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基本上都是在“一张白纸”上勾画的,短时间内,路、水利、饮水等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如何尽快改善?峡江人走的是“握紧拳头,捆绑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十一五”期间,该县积极向上争取各类移民扶持项目1092个,修建桥涵20座,山塘水库136座,提灌站43座,灌渠120千米……受益村组达100%。
不仅要跑项目,更要争资金。据了解,近5年来,该县向上争取资金4527.4万元,用于解决移民的行路、用电、饮水、上学、就医等难题,使100%的移民村通了公路、通了电、适龄移民子女入了学……
水边镇幸福村是1970年从浙江新安江迁过来的移民村,当年建村时,一无良田,二无房屋,三缺粮食。该县为引导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动员村中移民党员何国寅、潘春苟等人带领全村群众,建设新农村示范点,动用各方力量扶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挖山修路,筑坝开渠,改造冷浆田和干旱田……他们像燕子衔泥筑巢一样用勤劳筑起了自己的“家”。多年过去了,幸福村昔日的坑洼黄泥村道变成了水泥路,大车可进村中;山塘水库全部用水泥护坡固若金汤,田地旱涝保收,粮食吃不完……条件的改善,带来了产业的发展。如今,幸福村的烟叶、杨梅、花生等特色产业已让移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成了 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帮扶促创业
如何让移民尽快富起来?关键是要激发移民创业就业热情。峡江拿出对移民厚爱三分的优惠政策,打出了一系列激励“组合拳”:凡移民开办企业、从事个体工商业均可得到相应的税费减免,现已为450户移民减免税费30余万元。在36个移民比较集中的村庄规划建设蔬菜、苗圃、杨梅等一批重点发展基地,完善基础设施,为移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方便。自2006年起,县里每年按时足额为每个移民发放后期扶持直补资金600元,已累计发放了3735万元。协调金融部门为2000余户移民发放2000多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帮助发展生产。各级各部门累计派出帮扶工作人员1万余人次,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移民播种、育秧、栽插、病虫害防治……建立县、乡、村三级移民培训网络,免费举办种植、养殖等技术培训班达1000多期,帮助移民掌握市场信息和致富技能。
好政策、好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移民的创业热情。移民党员姜大勇、郑新建参加科学养猪培训班后,大胆尝试,年养猪1000余头,成为当地有名的养殖大户,并成立了养猪合作社,带动周围80余户移民发展养殖业。移民倪红平利用培训班学到电子技能后外出打工,于2006年返乡创业,在县工业园区兴办一家照明电器公司,解决100多个移民就业。移民牟方全发挥自己做木匠活的特长,在县城开办了一个家具店,凭着诚实守信、物美价廉,深得顾客信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如今他已拥有工厂、门店、旅馆、货运部等实业。
据统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培育下,兴起了一批特色种养移民村,甲鱼村、药材村、果树村等越来越多,涌现出各类专业户851户,占移民户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