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挤”和“钻”的精神
胡海智
心里装着学习,就一定有办法找到时间
在延安时期,针对学习中存在的“工作忙”“看不懂”两大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巧用木匠“钉钉子”“钻木头”原理进行阐述。他说,“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正是靠着这股“挤”和“钻”的劲头,延安时期学习蔚然成风。发扬“挤”和“钻”的精神,依然是今天我们读书学习应当秉持的态度和方法。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古人所说的“三上”即“马上、枕上和厕上”就是这个道理。革命年代,刘伯承元帅一生酷爱读书,无论战事多么紧张繁忙,都坚持学习不断线,他说:“工作越忙越得学,时间越紧越得挤。”陈云同志倡导“每天挤时间学习”,在延安时期专门倡导成立了学习小组,规定早上9点以前不办公,集中进行学习,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大家的思想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心里装着学习,就一定有办法找到时间。党员干部要多一些“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少一些“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蹉跎,才能成为“走在时间前头的人”。
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上世纪50年代,李先念同志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这对非经济学科班出身的他来说是不小的考验。为此,他给自己订了一个学习计划:用一年读懂相关著作和中央有关文件,再用一年时间,系统掌握财政、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有关政策和法规。但艰巨而又紧迫的财政经济工作,促使他加快了学习进度,最终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就读完了领袖们关于经济方面的所有著作,由外行生手变成行家里手,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事实证明,不经付出、没有沉潜,哪来超越?肯用心钻、苦心学,自然能深乎其中,得乎其妙。
我们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尤须争当奋进路上的开拓者、实践者、攀登者,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以过硬的本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