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好绿色发展答卷――吉安市“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纪实(图)
①:吉水盘谷同江万亩稻渔基地发改委提供图 ②:泰和县岱头梅陂湾 ③:晨曦中的木林森习羽婷摄 ④:万安西朗山风景李小明摄
赣江之滨美容师宋国裕摄
永新县禾川镇庆柚园陈汝纬摄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行走在庐陵大地,满眼都是春天的颜色,青山绿水、花团锦簇,一幅江山如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庐陵大地上铺展开来……
绿色,始终是吉安高质量发展不变的主旋律。当时光倒流回5年前,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殷切嘱咐,“江西生态秀美、名胜甚多,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同年,江西与福建、贵州一同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吉安,拥有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优势。如何打好“绿色”这张王牌,书写好绿色发展答卷?吉安牢记总书记嘱托,牢固树立“生态强市”战略,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绿色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生态环境建养等方面进行全力探索,深化改革创新,大胆先行先试,全面开启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征程。
“十三五”期间,共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等19项国家级及24项省级示范试点,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7.7%,全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3%,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28位,迈出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上走前列的坚实步伐。
绿色是理念,也是行动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在吉安,活跃着这样一支服务队,他们参与河道保护、垃圾清理、文明劝导、防溺水宣传等爱河护河志愿服务……他们就是“河小青”。
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全市组建村级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队76支、“河小青”志愿服务队260余支等,越来越多的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队参与到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活动中,宣传推广绿色发展主流价值观,全社会生态文明共建共享良好氛围日益浓厚。
绿色不仅成为吉安人民共同的理念,更是党委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行动方向。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吉安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系统谋划、高位推动,从顶层规划设计,到工作机制建立,再到制度体系建设等,全方位考量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系统性,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顶层规划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制定了《关于深入贯彻<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意见》,提出了24项具体任务、六大生态重点工程及33项重点制度、100个重大项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路径进一步明确。截至目前,33项重点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全市100个重点项目已完工项目85个,累计完成投资1263.7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82.45%,总体进展顺利。2016年以来,共出台了80余项相关制度,试验区建设确定的33项重点制度创新任务已经全面完成,15项改革经验入选全省改革示范优秀成果,生猪生态化养殖、绿色殡葬改革、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一批生态文明“吉安经验”,初步搭建了生态文明现代化治理体系。
严格生态文明“一把手”负责。吉安从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绿色发展的政治站位,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实施方案,明确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定位、总体思路和基本路径,始终把“生态+”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市、县党委政府成立了“一把手”负责制的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部署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连续四年向市人大报告全市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情况,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河(湖)长制、林长制、生态环委会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各负其责、统筹推进的生动局面。
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建立了“一年一评价、两年一考核”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完成了市、县两级生态文明中期考核及绿色发展指数年度评价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中期考核评价成绩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018年度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全省第一,并成为首次突破90%的设区市,2019年度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考核指标位居全省第二。
绿色,成为吉安发展最亮丽的底色。“十三五”期间,吉安整理提炼生态文明“吉安经验”44个,其中15项改革经验入选全省生态文明改革示范优秀成果并获得通报表彰。“林权抵押融资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和“遂川县千年鸟道护鸟联盟”两项创新举措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绿色殡葬综合试点改革入选国家民政部优秀案例,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经验得到国家林草局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