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出一片新天地——遂川禾源镇和谐拆除危旧房工作缩影
□李建平、梁金燕
一座座低矮土坯房不见了,道路宽了,视野开阔了;一间间破旧土坯房换新妆了,村庄靓了,心情舒畅了;一栋栋新楼房拔地而起,安居梦成真了,脱贫不远了。冬日里的遂川县禾源镇,呈现出一幅温馨祥和的画卷。
在遂川县“百日攻坚行动”中,该镇积极行动,创新举措,把动员挺在前面,下真功、用真心、道真情,拆出一片新天地。截至目前,共拆除主房652栋87589平方米,附属房1741栋53971平方米。更重要的是,和谐贯穿整个拆除过程,收获了群众对政府的支持和满意度的持续提升。
听民声 了解群众想法
该镇洞溪村叶运生常年在外务工,家里的两栋猪圈属于拆除范围,工作组人员反复与其电话沟通,宣传政策,最终得到了同意答复,顺利拆除。
拆旧工作中,群众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只有充分了解群众想法,尊重民意,才能把工作做好。该镇成立10个工作小组,上山下乡、进村入户,向群众宣讲相关政策。每到一户,工作组都详细记录相关信息。对于长期外出务工的村民,工作组实行“1+1”联系机制,即1个工作组成员通过电话负责联系1户该类村民,确保所有拆除户知晓拆旧相关政策。正是通过“先通心再拆房”的方式,才谱写了一曲曲和谐赞歌。
有耐心 得到群众理解
该镇杂口村有一家“钉子户”,不见、不谈、不开门是他对付工作组的“三板斧”。面对尴尬,镇干部不放弃、无怨言,无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每每笑脸相迎,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志辉终于开了口,同意拆除。
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是拆除工作初期登门入户常碰到的情形。但秉承良好的工作态度,把工作落到实处,工作组实行包户到人制度,要求一户不能落一户不能少,逐户进行联系、沟通,政策不明的重复细致讲政策,直到讲明白为止;观念不通的讲观念,直到通了为止;不愿意投资改造的重复算账,让群众实实在在看到政策的实惠;住人、占用的帮忙想办法、找地方。
通过一户户、一遍遍上门耐心细致地讲解政策、做思想工作,最终,工作组的真心、真意、真情感动了村民,一道道难题随即迎刃而解。该镇的拆旧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也为最终的拆旧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实事 获得群众认可
拆旧工作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家家户户情况不一,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耐心,充分了解群众诉求,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得到群众支持,拆旧工作也就顺理成章。
该镇山坳村民曾秋明是村里远近闻名的“难说话”,家里有4个牛圈需拆除,每当工作组来,他都黑着脸说:“不管怎么说,我都不拆。”一句话就把工作组顶回去了。在反复走访中,工作组了解到曾秋明不愿拆除牛圈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家里的4头牛今后无处养。经多方联系,工作组帮助他解决了这一难题。3天后,曾秋明不仅拆除了自家的牛圈,还说服弟弟拆除牛栏旱厕。
因为真心实意,所以信赖可亲。一位老干部深情地说:“以前做工作,和群众尤其是老表们总有一层距离,现在通过拆旧,和他们走得近了,也再不把我当外人了,都主动倒茶递烟,因为他们知道,我是在真正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利益,维护集体的利益。”
通过和谐拆旧,拉近了群众距离,赢得了群众支持,维护了社会和谐,禾源俨然成为一座充满活力与人文气息的现代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