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流动法庭 遂川法庭法官上门司法便民亲民
在遂川县草林镇,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草林辖区面积大,远乡僻壤隔天涯,群众诉讼耗时力,流动法庭送到家。”这百姓口中的“流动法庭”是啥样?与平日熟知的庄重肃穆的法院庭审有无区别?他们是如何在山间穿行、工作的?
穿行于大山的审判者们
谢发亮是草林法庭的审判员,聊起天来透出一股法官的严肃和威严。他说:“我们的车开出去也是一种形象,代表正义的力量,对老百姓来说,也是潜移默化,让他们更尊重法律,更信仰法律,有问题让法律来解决。”
遇到崎岖的山路不便行车,法官们只能轮流抱着国徽、法槌、座位牌前行,有时候要翻山越岭走一两个小时。大汾上坳村有个山林权纠纷的案子,因为地方比较偏,摩托车到不了,当天刚好碰到下大雨,天气变化很快,法官们差点出不来。山上有蚂蟥,谢发亮脚上被叮了一口,出了很多血,不过他早有心理准备,也就没太当一回事。
受条件制约,流动法庭只能因陋就简,助理审判员曹绪军直言:“碰到露天,国徽有时候就拿个凳子架一下,或挂在树上、墙上;有时碰到在村里调解室或者礼堂开庭,哪里都挂过。”
谢发亮接过话茬:“一定要带上国徽,它代表法律,代表了庄严,代表了神圣,法律是一种解决社会矛盾的力量,再苦再累也要把国徽带上,绝不可落下。”
把群众利益装在心里
营盘圩乡桐鼓村离遂川县城100多公里。一路颠簸辗转,巡回法庭来到了这里,又一场流动法庭开庭了。
审判员:“下面宣布复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遂川县人民法院草林法庭今天依法再次公开审理戴某民诉被告蒋某华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一案……”
曹绪军说:“原来一些诉讼的案子,标的很小,双方就是争口气,如到法庭立案,差旅、误工补贴等费用还得超过标的金额,得不偿失。我们经常巡回审判,就是为了帮老百姓节省费用、时间。”
在农村,离婚、交通事故、民间借贷、乡邻纠纷的案子较多,教化意义也很大,助理审判员李伟说:“邻里间拔辣椒、南瓜苗之类的都过来起诉,我们尽量劝解。”尽管琐碎,但每当巡回法庭开庭,法官都会邀请村民旁听。一开始,村民们觉得不太懂,后来听得多了,对许多法律也慢慢了解和熟悉起来。村民戴朝石深有感触:“以前进到法庭,心里有一点压力,现在法官们就好像是贴心朋友。”
从“认情理”到“认法理”
草林法庭只有4位法官,却管辖了6镇5乡、145个自然村、25万人口、1330平方公里,管辖面积、乡镇和人口规模均占全县40%以上,是江西省管辖范围最大的法庭。尽管管辖范围大、人口多,草林法庭近年来的诉讼案件却在逐年递减。
谢发亮说:“如果按人口比例,一年六七百个案子很正常,但法庭‘沉下去’,有些矛盾提前化解,不然4个人远远不够。”为了延伸职能,草林法庭在每个辖区都建立了固定的“巡回办案点”,在部分村委会还有10多个流动点,按照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一律采取调解前置措施。
陈淼田是左安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出生于当地的他对流动法庭的好处深有感触:“没有立案之前,法庭把矛盾纠纷排查、解决掉了,我这里有一个立案登记簿,调解率比较高,没有开庭打官司,法官就调解好了,登记簿都写清了调和、调解,就是起了诉的案子也很多是撤诉,老乡们大多很满意!”
谢发亮说:“要让红色的法律文化在我身上继续发扬,每次开庭之前,把这个徽章正一正,一定做到不偏不倚,否则的话,当事人也会认为你办案有失公允。”李伟补充道:“公平公正,就像天平一样。”
虽然受理的多是鸡毛蒜皮的小案件,但法官们乐在其中。通过与民意的有效沟通,这些基层法官和老百姓坐在了一条板凳上,让大山里的百姓不再只“认情理”,而是渐渐地开始“认法理”。■杨茜、傅永华、刘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