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曲述心声 用剧抒情怀 遂川县彭学标以戏普法近十年
彭学标
创作时精神矍铄,排练时神采飞扬,回忆时逻辑分明。他,就是遂川县雩田镇社区农民演唱团团长彭学标,一位以“戏”普法、以戏育人近十年的“痴情人”。
情系创作 文学成果如数家珍
近日,记者来到彭学标所在的农民演唱团。彭老告诉记者,他曾是一名教师,于1996年退休。1965年,他创作的剧本在上海一刊物发表。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俨然是他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退休后,彭学标愈加笔耕不辍。
“平日里,我除了看报,就是创作。”与记者交谈时,每每聊到兴起,彭学标拿出一本本报纸剪集或杂志,指着其发表的作品,回忆那些背后的故事。
退休后,赋闲在家的彭学标发现,村里总有三五成群的村民聚众赌博,更有甚者吵口打架,婆媳不和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影响村庄和谐。彭学标寻思着自己能否做点什么改善村里的风气。于是,凭借其自身扎实的文学素养,他通过黑板报的形式,用形象的语言和配图将这些不良现象的危害更生动地告诉村民。
彭学标这一写就是近十年,期间《赌博的坏处》《安全花开万里春》等作品在当地传唱甚广。
“昨夜红烛结红花,必有喜事到我家,儿媳上县生孩子,肯定是个胖娃娃……”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镇长找到彭学标,要求创作一部宣传计划生育法的剧本,即《女人就是顶梁柱》。从此,他迷上了普法,走上了用“戏”普法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在彭学标看来,创作就是将现实中的故事以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他的作品都是从身边生活中取材,从婆媳不合到赌博闹事,从计划生育到交通安全,最终运用快板、诗歌等形式展现在群众眼前,因接地气而大受欢迎。
创办剧团 创新形式用戏普法
彭学标想着自己的剧本能登上舞台,给老百姓带来快乐,还能起到教育意义,便应允当时上门邀请的民间演唱团,将他创作的剧本排练成戏,由演员上台表演,以戏普法。每当新剧演出,总是反响热烈。仅《婆母同春》就加演七八场,在全县乡镇,甚至周边县市都颇有名气。
此后,一些熟知彭学标的人时常提议,让其创办剧团,这个提议正中彭学标下怀,他与时任居委会主任郭春华一拍即合,决定将原来只做商演的社区腰鼓队改组成农民剧团,运用采茶戏、小戏曲、二人转等形式推出剧目。
彭学标最拿手的作品,当推《爷孙双考》。据介绍,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当时,彭学标的一位堂兄因不守交通规则发生事故,而遂川县交通局及市交警部门也正需要一部宣传交通法的剧本。《爷孙双考》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孕育而生。彭学标将演员们的表演刻录成光盘送去参赛,最终获得吉安市交警支队创作演唱二等奖。
2008年,剧团正式改名为雩田镇社区农民演唱团,大家在彭学标的带领下,正式走上公益普法之路,一些优秀作品也被其他剧团看重而借用,一时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