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农民的技术“殿堂” ——遂川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纪实
郭全华从散户“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泥鳅王”,彭冬根从一窍不通到同行里的“技术大咖”,昔日“三无”农民彭大鹏转型为全能“职场宠儿”……
何以让他们“破茧成蝶”,成功逆袭为遂川县建设现代农业强县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因为这里有所农民的技术“殿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自2014年以来,已办班37期,培训职业农民1850人。
因地制宜、因人施课,尊重农情、民情和村情,“宜果讲果、宜菜讲菜、宜茶讲茶”,正因为这所技术“殿堂”牢牢把控实用性和针对性,才让农民获得新技术,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以前‘单打独斗’,总觉得生意马马虎虎,没想到要发展社员。”谈及培训前的想法,郭全华如是说。2014年4月,乡农技站推荐他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起初只想给个面子、走走过场,但听到授课老师讲的“抱团取暖”后,郭全华竟迫不及待要求“开小灶”。如今,他成立了华盛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地贫困户和周边泰和、万安等县的养殖户90余户加盟,养殖面积800余亩,推行种苗提供、技术管理、回收泥鳅、销售的“四统一”模式,年生产商品泥鳅25万公斤,实现经济效益300余万元,社员年均收入可达6万元以上,还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如何打造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新型农民,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遂川县“加强师资力量、强化实践操作、后期跟踪服务”三箭齐发,培养“乡土人才”“技术大咖”。农民也考试,不合格补考,不发放毕业证。
初夏,位于珠田乡岭上村的宇坤子业基地内,桃树、杨梅、井冈蜜柚等果树长势喜人,这离不开被当地村民唤作“彭专家”的职业律师彭冬根的功劳。
有句小品台词说得好:“相声演员里我唱歌唱得最棒的!”彭冬根的特长是打官司,没想到玩跨界还跨得挺大。他说:“从县里的职业培训班回来,我发现农业不学不知道,水还挺深,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养猪场的猪就没得过流行疫病,都是培训帮的忙!”
彭冬根如今是基地的老板,也兼职技术员,隔三差五还帮周边一些农户答疑解惑。“有些人认死理,现在一定要讲科学。”
在遂川,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摇身成为“职场宠儿”的农民越来越多,“好学乐学、懂得新技术、容易接受新思想”已经成为他们的标签。“以前是我上门找活干,现在掉了个个,价钱还很厚道,这个转变是我没有想到的。”参培后,大汾镇彭大鹏的身价也“水涨船高”。
职业培训改变的不仅是农民的种植技术,还是思想深处撞击传统农民,为该县打好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