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方绿水青山——峡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小记
□吴青松、童俊彪
近年来,峡江县凭借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县的总目标,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生态保护,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国土绿化先进县”“全省绿化先进县”“全省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县”“全市‘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先进县”等诸多荣誉。现有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2所省级绿色学校、5所市级绿色学校、4个市级绿色社区、62个市级生态村,生态之花在峡江处处绽放。
造林绿化 天更蓝水更绿
该县大力开展社会造林,提高全县国土绿化整体水平,积极争取和实施国家重点林业造林项目,鼓励和带动全县造林事业大发展。今年,完成人工造林1.52万亩,完成封山育林3500亩;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1.32万亩;完成森林抚育2.3万亩。通过几年来的造林绿化,各类通道绿化率达99.8%。省道以上通道全部实现景观式绿化,打造绿化景观工程26个。现在,峡江山上山下到处郁郁葱葱、山青水碧,绿树环绕,好一派森林绿色景象。
围绕城市街道分布,实施“四纵九横”绿化、改造、提升工程,形成独具峡江特色的“一街一品、两季有花、三季有果、四季常青”的绿化效果。投资1500多万元改建百花公园;投资1.18亿元兴建锦绣湖湿地公园;投资1.6亿元兴建玉峡湖湿地公园,大大改善了广大居民锻炼、休闲场所,优化了居住环境。
该县造林有力度,护林有妙招。通过划定国家级、省市级公益林,修建湿地公园,开展天然林和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在重要通道沿线、赣江两岸实行封山育林等系列举措,使峡江的天更蓝,水更绿。
林下产业 壮大生态经济
中药材、杨梅、翠冠梨、井冈蜜柚、板栗、高产油茶、白茶、花卉苗木等,峡江的生态产业可谓枝繁叶茂,既绿化了国土,又鼓了百姓腰包。
近年来,该县以优良生态为依托、以资源开发为重点、以绿色产业为载体,成立各种林业合作社125个。目前,全县共有各种模式的林下经济15.4万亩,建立各类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0余个,从事林下经济人员达1.8万人,林下经济年总产值达1.4亿元。同时,建设了一批投入少、产出高、无污染、与绿色经济相关联的企业。该县已有集约化、科技化蔬菜生产基地4000多亩,每年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5万余亩;发展了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3万多亩、水产健康养殖基地2万多亩。
该县在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产业种类较多的水边镇分界村梅花坪建设十里万亩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把示范园打造成集生态种养、科技示范、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引领全县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现代农业转型。
源头治理 保护生态环境
该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先后开展“净水、净空、净土”行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66.3平方公里,对生态红线一、二级管控区内,执行最严格的环保政策。严守水生态“三条红线”,全面实施“河长制”,对全县34条河流实行“包河治水”,加强赣江水质监测,对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保护。强力推进水库水质治理和生猪养殖污染整治,禁止124座小(二)型以上水库周边非法违规畜禽养殖活动,拆除猪栏178栋4.1万平方米,关停猪场504座。严把工业项目准入关,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生态环境损害“一票否决”与责任追究制度,严禁污染企业进县入园,全年共否决20余个项目入园;组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7次,取缔非法企业17家。
如今的峡江,“生态城镇”“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已不再是概念符号,而是实实在在推进了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不久的将来,“金山银山”将与“绿水青山”一起,为峡江谱就新的美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