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到田头——峡江推进“财政惠农信贷通”工作小记
□陈福平、王辉辉
4月20日,笔者走进峡江县金江乡宝丰蔬菜合作社的种植园,100余个蔬菜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合作社理事长毛艳宝对笔者说:“发展之初最大的难题是资金,多亏农村信用社为我发放了200万元贷款。”这是峡江县推进“财政惠农信贷通”惠民的一个缩影。
农村信用联社为何敢贷款给合作社?这缘于峡江县2014年启动的“财政惠农信贷通”试点工作。由省、市、县三级财政筹集风险补偿金1000万元,存入农村信用联社、邮储银行、农业银行3家合作银行,作为贷款风险补偿金。合作银行按照不低于财政风险补偿金8倍的贷款额度,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无抵押、无担保贷款。此举降低了合作银行的放贷风险,让金融的“活水”流向田间地头。
峡江是个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该县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升级,涌现出一批从事特色产业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他们对金融的需求量大,但由于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加之抵押物少、农业经营风险大、缺乏担保条件,银行放贷顾虑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成为他们发展中的瓶颈。
“财政惠农信贷通”试点工作在农业经营主体和金融机构之间架起了一座惠农桥。峡江县桐林乡流源村生猪养殖大户邱少根深有感触,2014年受生猪价格持续下行影响以及县里进行生猪污染整治,想转型种植果树,急需资金进行周转。“那时候养殖场没有效益,没有人担保,到银行又贷不到款,把我给急死了。”邱少根说,“后来听说县里在开展‘财政惠农信贷通’试点,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申请了,没想到一周后就办下来了。”在获得90万元贷款后,邱少根种植了杨梅、翠冠梨、板栗等果树200多亩,还造林500多亩,完成了由养殖户到种植大户的转型。
为让更多像种养大户邱少根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享受到“财政惠农信贷通”的“阳光雨露”,峡江县开辟了“绿色通道”、降低贷款门槛、简化办理程序,拟贷款的农业经营主体向农业或林业部门提出贷款申请,经审核后,由合作银行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信贷审核,2个工作日内签订贷款合同并发放贷款。
自启动“财政惠农信贷通”试点工作以来,峡江县已累计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31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6144万元,惠及农户3120户,综合排名位列全省第二、全市第一,有力地促进了该县现代农业发展升级。
为加强风险控制,该县农工部、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会同合作银行对拟贷款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资信和授信额度公示,避免多头授信。同时,加强贷后检查,对违反合同约定使用贷款的督促其立即纠正,并全面掌握其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帮助其化解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风险。此外,该县还建立诚信管理制度,对超过合同期限未归还贷款的或贷款用于非农领域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媒体上曝光,并纳入征信系统黑名单,以后不能获得金融支持;对诚信良好、按时履约的,在以后年度中优先放贷。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31日,峡江“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余额1054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