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脱贫路 奔向致富路——遂川县堆子前镇交通扶贫纪实
3年,76条公路,72.628公里,1615万余元,170余个村民小组,2.3万人受益。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遂川县堆子前镇把交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来抓,吹响了道路交通扶贫的号角。
再远再难,也要把路修到村民家门口
中心组为堆子前镇河籁村最偏远的一个村民小组,距圩镇14公里。“以前,因为没有路,从外面买的东西全靠手提肩挑带回家。”中心组村民老王说。和老王有着同样经历的还有苍洲林场20余户场民,他们长期住在深山,交通非常不便。场民林小荣称,以前逢趟圩,就要走3个小时山路。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有些村民迁出深山,而有些村民选择留下。修路成了留在大山里的村民最迫切的愿望。“不管再远再难,只要有条件,我们就一定要把路修到村民家门口。”该镇党委负责人当年庄严承诺。
调查摸底,建立台账,分析研究。该镇党委、政府对符合立项条件的通村通组路、便民桥逐一申报,跟踪到位,争取立项。2016年以后,该镇争取上级立项的交通项目达70余个、投资1600余万元。
项目批复了,山区道路施工又面临新难题。河籁村党支部书记王甘霖清楚记得,2017年建设上坑至中心通组路时,很多路段为悬崖峭壁,几公里内找不到施工电源和水源,下点小雨车辆便打滑无法施工,同时还面临资金缺口等困难。
通过筹资投劳等办法,最终促使该路段完工。如今,宽阔的水泥路从老王家门口穿过,出行非常方便。
再苦再穷,也要为修路出份力
2016年,蒲芦村李子坳至五里公路拓宽工程动工,这条长4.6公里的通村路从之前的3.5米拓宽到5米。这是全村600多村民期盼已久的大好事。
“修路得占用山场田地,资金又非常有限,村民会支持吗?”时任村主任的李衍芳心里犯嘀咕。工作组摸清底数,登记造册,入户做村民工作。出乎李衍芳意料的是,村民纷纷同意拿出自留地和山场修路。施工中,大家不计较苗木土地得失,更没有发生因土地等纠纷而阻工的事件。不仅无偿拿出山场土地,许多村民还自愿捐钱投劳。短短2个月,公路拓宽工程完工。
2017年,修建七坪村观音桥的40余万元全部来自村民自筹和捐款,其中捐款1000元以上的村民近百人。
近3年,该镇建设的70多个交通项目中,群众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造就了交通扶贫的“堆前速度”。
修通“出路”,打通脱贫致富“大动脉”
家住卜侯村大模坑的贫困户李书文这两年深刻感受到了修路带来的变化。大模坑盛产油茶,村民平均种植油茶40亩以上。李书文家有山场100多亩,油茶50多亩。“以往上千斤油茶籽要挑到大坑去榨,还卖不到好价钱,可苦了大伙。”李书文称。
2016年底,长达3公里的大模至大模坑通组路硬化;2018年底,遂井线至大坑高倚9公里全线拓宽至5米,极大地改变了卜侯村村民的出行条件。这2年,有人上门收购茶油了。去年,李书文生产茶油160多斤,仅这项就增收万余元,顺利脱贫。
交通扶贫不仅为贫困群众带来了出路,还打通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大动脉”。
新鹭金橘产业基地、卜侯白头山金橘基地、久渡金橘基地……道路的畅通,为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让更多的客商走进来,更多的产品走出去,致富产业与市场更近了。贫困村的资源优势真正成为经济优势。
道路通了,观念变了,生活富了,村庄靓了。
如今的堆子前,摩托车、小汽车成了村民必备的出行工具,越来越多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务工、发展产业,越来越多的小洋楼拔地而起……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家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宽广。
曹建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