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杆秤 一辈子——遂川老人甘柳根坚守半个世纪的工匠精神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对于遂川县泉江镇水南上街71岁的甘柳根来说,这一生他仿佛只做了一件事——制秤。
15岁那年,为谋出路,甘柳根跟着万师傅学徒。
用工具刻上刻度
手工制秤的程序颇为繁琐。首先得选好木料,先粗刨后细刨,直到木柄看起来相对光滑。大部分零配件要自己打磨,包边的铝片裁切后贴上,把螺丝安装好,再校准定盘和砝码。还要量好距离做刻度,用铝丝或铜丝一根根钉进去,不能有丝毫偏差,否则秤就不准。最后用嫩砂纸磨平木柄,上色再打蜡,起到固色和光滑的作用。当时,还要用苎麻搓绳,以此连接木柄、秤砣和定盘,而后改用塑料绳,这个步骤也就简化了。
把铜丝嵌入刻度内
最早的手艺人基本聚集在遂川的老桥下,裁缝摊、钟表摊、修鞋摊……万师傅和甘柳根的摊也在此处。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万师傅年纪大了,视力不好,就回老家南昌。
打磨秤杆子
接过这门手艺活的甘柳根,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分田到户、有了自由市场后,开始忙得不可开交起来。每个生产队必有几把大秤,100—200斤用来在收割时节称稻谷;400斤则在杀猪宰牛时使用。由于人缘好、价格公道,买秤和修理都会找到甘柳根这来,为了让顾客早点拿到秤,他常常加班到后半夜。
甘柳根正在测量刻度间的距离
最忙的时候,有个雕刻印章的同伴也跟着甘师傅学制秤,还有个徒弟也学了三四年。那是手工艺行业的兴盛时期,老百货公司下的店面,一溜儿的修钟表、修单车、修钢笔、打白铁。
上世纪80年代末,电子称以设置重量和价格的便利,逐渐取代了手工秤。同伴和徒弟为糊口相继改行,甘师傅却依然守着这家小店。以前,靠着手艺活,他能维持一家六口的生计;现在,只能维持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如今,买秤的基本是农户挑菜上街摆摊,图个方便买把手工称,来过一次基本也没有下回生意,因为手工秤经久耐用,用二三十年也不坏。
精细地校准每一杆秤
“我老了,也干不了别的,做了一辈子秤,趁还做得动就多做几把……”以前一天做10几把秤,现在上了年纪的甘师傅一天最多只能做3把。老百货公司危房改造,他把店又搬到更偏僻的木匠街,生意愈发冷清,有时一天也卖不出一把。
甘柳根给路人说16两秤的由来
木匠街正值整修,天空飘起小雨,门外路过的三五人被这家老店所吸引。甘师傅拿出一把16两的秤,给众人说起由来…… ■李书哲/文 肖远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