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家湾里故事多
孔家湾是吉安市最古的老街。史料记载,“东晋咸康八年(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吉安市区孔家湾附近。”由此可见,孔家湾建郡距离今天已有1670年的漫长岁月了。历史沿革下来,现在的吉安市委、市政府位置也在孔家湾附近。东晋后,梁唐晋汉周,唐宋元明清,那儿一直是吉安地方衙府政权办公的所在地,也是庐陵闹市区的中心。因此,民间有“先有孔家湾,后有吉安城”之说。
遥想两千多年前,当时吉安城还是一片荒山野岭。众多庐陵的先民中,有一位姓孔的男人风尘仆仆来到这里开基。他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架起了草棚。人杰地灵,随后,人丁兴旺,草棚成了土屋,一间变成了多间,一个小乡村诞生了。慢后,来这儿聚居的人越来越多,房屋也渐渐成行,因此有了孔家湾的小巷小街。因小村靠近赣江拐湾处,先辈们于是取名为“孔家湾”。孔家族人和许多庐陵开基祖一样,至今还留下了一本鲜活的史书,那就是全国最动听、最亲切、最独具特色的吉安方言。千百年风雨苍桑,不断的战乱和饥荒,或许孔家族一部分人迁往了外地,或许一部分还一直生活在吉安。如果在吉安遇到土生土长的孔姓人氏,那么应该抱拳或举起酒杯说一声:“对您的先人表示崇敬!”
孔家湾的大变迁应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期。上世纪七十年代,孔家湾还是一条只能过板车的、狭窄弯曲的小巷子,在如今市公安局有个出口,直通北门街;南面也有个出口,直通现在的市人民广场。那时的孔家湾两边都是低矮的民房,大部分是土砖房,居住着世世代代在此生活的市民。民房青砖青瓦,造型古朴,一幢挨一幢;有些民宅里还有小院,院前的门楼雕刻着各种图案,富有江南民居的特色。铺设在地面光滑的鹅卵石,默默向后人讲述孔家湾长满胡子的故事。因受历史的限制,年代久远,孔家湾里的民居都显得阴暗和潮湿,而且大都破旧,新的“变脸”不可逆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孔家湾开始在旧城改造中脱胎换骨。孔家湾沉重的呻吟,在现代化的大型施工机器轰鸣声中慢慢消失;破旧的民居拆除了,长长的小巷也随着拆除的灰尘消声匿迹。经过数年的改造和重建,现在,孔家湾旧貌换新颜,如一位重新梳妆打扮的女子,焕发青春大步走进了新时代。
孔家湾两边现在盖起了高楼大厦,有酒楼,有商店,也有居民楼。过去住在低矮破旧瓦房中的市民,现在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往日只能过板车的路面,现在能通过大汽车。早先出门骑自行车的居民,现在有些开着小轿车进出。不但古街面貌一新,而且当地居民的收入和精神风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有些居民利用门前店门经商,早已过上了小康日子。由于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曾经长年累月住在潮湿房里,常患风湿等疾病的居民,如今身体健康,幸福指数年年提升。不少孔家湾的老市民家中,许多年轻人走进了军营,迈入了大学门槛,有些还前往国外深造。来自全国各地操各种方言的客商,在这里大展拳脚;日日车水马龙,孔家湾已是中心城区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小小孔家湾,承载着庐陵老表艰苦奋斗的历程,折射了吉安城区日新月益变化的缩影。古街故事多,它还将向人们述说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张苡歆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