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策应“三山战略”加快旅游发展纪实
打造中心城区后花园
青原山风景区
本报记者段江婷
仰望七祖塔,俯瞰净居寺,聆听木鱼诵经之声,回响晨钟暮鼓之曲,山谷无眠,涤荡心灵;
畅游富水河畔,河水丰盈深碧,温婉沉静,远山层林尽染,古村错落有致,一幅江南美景;
信步东固革命根据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独特的畲乡文化,让游人穿梭时空隧道,感受青原峥嵘岁月……
青原山,主打佛禅文化、心学文化、生态文化三张名片,与井冈山、武功山进行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打造吉安市中心城区旅游制高点,构建大井冈旅游圈新的旅游增长极,形成以井冈山红色旅游为龙,青原山、武功山三山并进发展的态势。
青原,舞活青原山这个“龙头”,带动东固、文山故里、渼陂、天玉四大景区发展,“一山引领,四驾并驱”的步伐正迈得铿锵有力。
一个顺应潮流的判断,一个恰逢其时的决策,变历史符号为现实存在,“净文化”成为旅游名片
青原山作为“三山”战略中的重要一山,承担着山上山下良性互动之责。“青清青原山、净静净居寺”,只有充分利用青原山净居寺禅宗祖庭地位和其远播东南亚的影响力,将青原山打造集佛儒研修、生态疗养和休闲养性为一体的吉安中心城区后花园,才能将更多的游客从井冈山上引下来。
为此,在“十二五”这幅恢弘的发展蓝图上,曾经只为经济“搭台唱戏”的文化和旅游被青原定位为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成为战略主角,站到了发展舞台的中央。
思路一变天地阔。青原山凭借良好的资源基础,成为吉安市“佛教文化、心学文化、生态文化”的集大成者。那些被尘封已久的文化历史、人文景观再次鲜活起来!
2011年12月,青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按照“静思、静修、静学、静养”的理念,以净居寺和阳明书院为核心,详读“青、净”融合之美,以佛禅文化和学院文化为核心,再现禅宗香火盛景;2012年7月,青原山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通过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评审,规划建设佛禅文化休闲感悟区、理学文化体验区、森林科普游览区、南入口服务区、北入口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项目总投资6.6亿元,青原山开始了“净文化”旅游开发的破冰之旅;2012年8月,组建了江西青原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写好“融资、建设、经营、营销”四篇文章;2012年8月,阳明书院旧居旧址维修工程顺利开工建设,海会塔建成完工;2012年11月,景区两条游步道开工建设,明年3月完工;2012年11月,吉青公路完成项目招标,明年4月通车……
坚持生态就是生命、文化就是灵魂的理念,青原克服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克服浅尝辄止的浮躁情绪,大做减法:“修旧如旧、建新如旧”,保留古迹的一片一瓦;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以青原山为龙头,以青东公路为主线,如珠串链沿线打造旅游景点;出资500余万收回青原山游乐园,重新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同时,围绕“青清青原山、净静净居寺”形象主题词进行深入策划,在赣粤高速公路南昌省庄交通枢纽等处树立以青原山为主题的旅游宣传广告牌;编纂出版了《青原山志》,编制了歌曲《行思礼赞》,并在吉安火车站入口处的电子屏幕上循环播放。
如今,历史符号已变成现实存在。青原山的山川美景、人文景观,真可谓放眼皆是,源远流长。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市“净文化”的旅游名片。
一项项掷地有声的举措,一个个蓄势勃发的项目,从“单兵作战”到集群发展,“特色板块”构建大旅游格局
提高区域文化旅游竞争力,青原不是仅仅依靠打造青原山风景区“单兵作战”,而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聚合元素,集群发展,循序渐进推进大旅游格局。
—— — 着眼全国知名的佛儒理学研修基地和修身养性疗养胜地,将青原山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为城市后花园;
—— — 推进渼陂古村深层次开发,增设一批蕴含庐陵文化的手工作坊、商铺,激活渼陂古街,整修万寿宫、义仓,整合富水河、青龙洲等资源,将渼陂古村打造为展现地域文化魅力的历史文化名村;
—— —加快文天祥陵园建设,推进陂下古村开发,发掘红色文化底蕴,将文山故里景区建成中国正气精神家园;
—— — 建设敖上、罗坑等红色旅游景点,启动畲乡风情村、大乌山、南龙河等民俗生态旅游开发,把东固景区打造成集红色经典、民族风情、绿色家园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 — 做好临江古窑遗址陈列布展,建设陶瓷文化展览馆,开发天玉山和乡村旅游等项目,将临江古窑景区建成南窑瑰宝展览区和城市生态休闲区。
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青原走一条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的“双结合”路径,把分散的、单独的文化资源整合为群体的旅游亮点,催生了区域小循环、相互有对接的精品线路迅速形成。同时,大力实施“三产”提档升级工程,做大做强餐饮、住宿、商贸等服务业,增加文化旅游相关产业附加值。引进客商投资12000万元的江西圣欧顿酒店已正式营业,维也纳、程峰假日、金凯瑞等酒店相继开业。
旅游转型、文化兴区的破题之举接连不断,如椽的巨笔在青原大地书写着新名片,为青原发展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一个个“量体裁衣”的策划,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实践,“山水+人文、历史+现代、传统+创新”的文化底蕴,为幸福新青原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初级旅游看表象,高级旅游看内涵。”青原注重挖掘本地人文、民俗风情,与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包装,丰富旅游内容,彰显地域特色,提升旅游档次。
充分发挥文化与旅游相融发展、良性互动的优势,加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开发力度。
对青东公路沿线圩镇、村庄统一规划建设庐陵风格民居,还原“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古韵,催生出百里文化村镇,青东公路越来越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庐陵文化旅游观光长廊。
坚持每年举办庐陵文化旅游节、佛禅旅游文化节、文山正气节以及东固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发现江西人文魅力—— —全国网络媒体青原行”活动和“我们的节日·缅怀文化先贤—— — 清明祭奠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活动等,使庐陵文化和红色文化更加璀璨;
高规格举办系列讲坛,包括东固红色论坛、庐陵文化大讲坛、青原旅游发展论坛、净居寺法会论坛等,高层次、宽领域展示青原文化;加大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东固平民银行、渼陂永慕堂、文天祥墓、富田王家诚敬堂4个文物点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这些国家级文化品牌已经成为青原文化旅游走向全国的金色名片。
山水与文化水乳交融,历史与现代相得益彰,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就要把青原“遍地风流”的文化效能发挥到淋漓尽致。预计今年,青原年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20.16%;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0.76%。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青原开发旅游的文化内涵,发展文化旅游的路径越来越清晰,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撑力更加凸显。
青原,成为吉安中心城区后花园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