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春天奔跑———写在新中国第十三个记者节
向着春天奔跑
□本报记者蒋阿平
2012年11月8日,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一个值得新闻人永远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我们在一如既往的忙碌中,迎来了新中国第十三个记者节。这是党和人民对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更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人的一份沉甸甸的嘱托与责任,它鞭策着每一位新闻人始终聚焦社会发展最前沿,始终贴近百姓生活第一线,始终保持与党和人民同声、与时代发展同步。
也是在这一天,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举国欢庆,万众瞩目。在这样重大的历史时刻,作为新闻工作者,以见证历史、记录时代为使命的我们,同样被历史见证着,为时代记录着。叫我们怎能不激动,怎能不自豪?
“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重心,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反映民生民意,全力做好各项工作,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还记得,在距离去年除夕仅两天的日子里,市委书记王萍,市委副书记、市长胡世忠等市领导来到报社走访慰问,提出殷切期望。殷殷嘱托犹在耳,千斤重担压在肩,我们怎敢懈怠,我们唯有奔跑。
稍作回顾,这一年来我们共同踩下的一个个脚印在跳跃、在闪光:
这一年,井报人秉承职责,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围绕“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三化同步互动,三产共生演进”、“昂起井开区龙头,挺起吉泰走廊脊梁,立起县域经济支点”等主战略,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与吉安发展同频共振!
欣逢盛事,井报人欢欣鼓舞,倾听井冈儿女对党的忠诚,回眸速递吉安各条战线十年来的辉煌成就,喜迎、喜庆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接地气是对新闻人的基本要求。在深入推进“走、转、改”活动中,井冈山报社的编辑记者们纷纷沉下基层一线,采写了一大批散发着泥土芬芳、充满着生活气息、带着民生温度的稿件;吉安的旋律激越人心,吉安的鼓点催人奋进。井报人始终踩准这鼓点、这节拍,以一个个精心的策划、生动的专栏,为吉安跨越发展鼓与呼,特别是为市委、市政府“三个百日攻坚大会战”擂鼓助威……
荣誉不是新闻人的终极目的,但是追求卓越、追求精品,是井报人一贯的信念。今年,报社共60余篇新闻作品分获江西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江西报刊新闻奖;本报首席编辑、两度老舍散文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然的作品研讨读书会,走进了井冈山大学;本报首席记者张晶,在全市竞争性选拔县级领导干部竞争中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
这一年,承载着井报人梦想与未来的井冈山报社新闻传播大厦破土而出!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创刊60多年来,井报人至今仍“蜗居”在一栋由30多年前建的宿舍改建的老房子里。办公场所紧、小,硬件设施落后,制约了我们追赶大好发展态势的步伐。吉安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更催促着我们改善落后工作环境的步伐。我们井报人上下一心,负重前行,在抓好各项宣传报道工作的同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心一意蓄能量、起高楼。目前,大楼正一天天“茁壮成长”,第一层已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一年,井报人热切期盼的井冈山报业集团初具雏形!
迎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春风,在国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努力向着全媒体时代扬鞭奋进。看,《井冈山报》《吉安晚报》、中国吉安网、《吉安晨报》《井冈山旅游报》、红媒手机报、《新风尚》七大媒体互为补充,印务产业园、大榕树文化传播公司、新媒体发展中心等5家经营性单位各有专攻,井冈山报社已经从单一产品发展到拥有报纸、网站、手机报以及其他多种文化延伸产业。墙里开花墙外也香。10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大篇幅地报道了井冈山报社最近几年里发生的蜕变,这是对井冈山报社已有成绩的一种肯定,更是对井报人加快发展的有力鞭策。
这一年,井报人用爱心书写的故事不断!
3月,报社团支部号召广大青年记者慷慨解囊,为吉州区福利院的老人和孩子们送去了价值千余元的“爱心礼物”;4月,吉安县多个乡镇遭遇历史罕见的龙卷风及冰雹袭击,全体报人迅速行动,捐赠衣物百余件给灾区;9月,中国吉安网发动驴友俱乐部广大驴友的力量,开展了“爱在重阳节,情暖夕阳红”吉水金滩敬老院慰问等活动;11月,《吉安晨报》牵头组织开展“记者公益行”活动,将募集的2600元爱心款、部分文具及衣物,送到了吉安县固江小学的贫困学生手中。
……
2012,这一年,井报人斗志昂扬。这一年,井报人步履铿锵。
听,春天在召唤,井报人在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