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速度——来自新干经济社会发展的报道
□李福孙
从十六大召开到2011年,是新干经济社会经受考验、奋发有为、快速发展的十年。十年间,“创新实干,勇争一流”的新干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攻坚破难、乘势而上,加速科学发展、致力进位赶超,开启了一轮又一轮奋进征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干速度”。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68亿元,是2002年的5倍,年均递增19.6%,三产结构由2002 年的38.5∶29.3∶32.2调整为21.7∶53.8∶24.5。
工业经济集群发展快速崛起
长期以来,新干工业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各打各的鼓,各唱各的调,良好的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于招来的一些项目也因配套能力弱而难以生存。该县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新干经济发展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在于产业竞争力太弱,缺少优势产业的支撑。要缩小差距,关键是要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为此,该县依据江浙地区发展经验,确立了“培育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和发挥县内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把盐卤医药化工、粮油食品、箱包皮具、玻璃灯饰、机械机电、建材包装、林产、生猪产业确定为主攻方向,着力打响产业集群战役,使工业经济朝着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布局集中、发展集约是新干利用优势平台促进八大产业集聚的总体思路。该县采取“一个产业一座城”的办法,积极探索政府推动、企业联动、项目推动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重点规划建设了盐卤医药化工、粮油食品、 箱包皮具、玻璃灯饰、机械机电、建材包装六大工业城,引导县内相关企业入城发展,形成了“一园三区六城”的工业发展格局。同时,加大林产、生猪产业的扶持力度,靠大联强引进相关项目。此外,该县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决战两区”的战略部署,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引擎,采取产业招商和全民创业“双轮驱动”,推动项目建设由遍地开花向产业集聚转变、由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由单一重复向循环发展转变。
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和持续推进,使得新干工业迅速扩张,扬优成势,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加强。据统计,目前,该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家,比2002年增加37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4亿元,是2002年的17.8倍,年均递增37.7%。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679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8.3亿元。
新干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如何将农业这块文章做活做出特色来,这些年来,该县的决策者始终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该县在做大农业产业规模上,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围绕优质稻、优质果、绿色蔬菜、中药材、良种猪和高产油茶、花卉苗木等产业,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政策扶持,集中财力打造有亮点、有规模、有效益的特色产业基地。同时,该县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关键来抓,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围绕食品深加工、水果加工、中成药生产、蔬菜生产、休闲农业等,积极包装推介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吸引力的农业项目,重点扶持江西正邦科技新干分公司、金佳谷物新干分公司、新绿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此外,该县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大力兴修水利,启动了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沂江河联圩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县城防洪工程、溧江河整治工程和沂江水东段农田防护工程,稳步推开各乡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不断整合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六大以来,新干农业在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中铿锵前进,规模化经营日益明显,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1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2.95亿元,是2002年的2.96倍,年均递增12.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2492.53元增加到2011年的6989.6元,增长了2.8倍,年均递增12.1%。生猪产业成为农业的主导产业,2011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7.3万吨,是2002年的2.99倍。
与农业产业齐头并进的是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持续稳步推进。十六大以来,新干县坚持规划先行,顺利推进“百村改造工程”,全县涌现出了荷浦莒洲新村、界埠梅塘村、大洋洲泉江村、潭丘航新村等一批示范样板村;在此基础上,又以乡镇“八个一”工程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乡镇规范化建设和生态创建,大洋洲镇、溧江乡、桃溪乡等一批圩镇卫生环境日益好转。乡镇为民办实事工程成效良好,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麦镇、沂江乡荣获省级生态乡镇,荷浦乡莒洲村和南头村、金川镇塘头村荣获省级生态村,农村面貌一年一变样,十年大变样。
和谐社会稳步推进迅速发展
十六大以来,新干县始终坚持把发展民生社会事业放在突出位置,致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启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小集体企业人员参保工作,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落实到位,2011年末,全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9.8%。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820套,为全市最多;国有农林场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
教育发展稳中有进,持续推进教育网点布局和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90所,较2002年增加35所,在校学生58916人,较2002年增加6944人,同时,教育质量年年保持稳中有升,全县高考、中考成绩年年居全市前列。
该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县人民医院被列入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实行了国家基本医药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实施,“光明·微笑”工程、“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持续开展,尿毒症患者免费透析救治工作全面启动,荣获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荣获全国阳光计生示范县,继续保持了全国、全省先进荣誉。
文广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实现了“村村通”全覆盖,20多个村建立了村广播室,农村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有线电视行政村覆盖率达99.3%,县城有线电视全部实现数字化。
社会秩序持续稳定,在年年开展的“打黑除恶”、“清网行动”、禁毒严打等专项整治高压态势面前,全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中,新干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安全监管措施到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县、乡、村三级信访网络的逐步建立完善,百姓的合理诉求得以解决,矛盾纠纷及时化解,确保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