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大山的希望——遂川强势推进移民扶贫剪影
古韵悠悠的遂川,是一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深山区,2003年起,全县干部发挥苏区干部好作风,用近10年时间,在521个村民小组搬迁移民7825户35652人,将移民人均纯收入从760元,提升至2750元。遂川移民扶贫的强势推进,为山区群众挑战贫困吹响了雄浑号角,为贫困农民放飞希望铺展出康庄大道。
搬得出——走出深山好心欢
曾几何时,山区农民种的是望天丘,吃的是红薯饭,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巴路。行路、通讯、就学、成家、就医、致富成了头上的“紧箍咒”,地质灾害成为悬在山区群众头上的一把“剑”。
面对困境,遂川县委、政府班子寝食难安。2003年,国家出台深山区移民工作优惠政策,该县争取到了试点县的机会。既是试点,意味着无经验可循。该县以破釜沉舟的勇气,百折不回的魄力,超前工作,超大力度,成功摸索出“四个到户”、“六个结合”等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扶贫工作中打下了遂川烙印。
为让深山移民走出大山,该县在宣传发动上做到“四个到户”,对个别贫困户,采取协议形式合作建房;对愿意进城经商的,鼓励其进城自购住房;对孤寡家庭或五保户,则将其安置到敬老院;对符合条件的特困户,让其同时享受多项政策优惠。不仅如此,该县坚持深山区移民与地质灾害区移民相结合,移民扶贫与小城镇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与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与园区建设和发展个私经济相结合,真正让山区群众在城里“安营扎寨”。
稳得住——“双脚踏上幸福路”
移民是否能稳得住,关键在扶持。为此,遂川加大职能部门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足额落实移民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交通、农、林、水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为移民安置点建设公路和桥梁,解决田园改造、饮水和建材指标等问题;民政部门将特困户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安排移民社区管理人员工作经费;发改、国土等部门在移民资金、用地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为移民小区建设和社区后续管理打下基础。
在移民户自身管理基础上,乡镇党委做好示范引导,帮助成立移民社区委员会、村落社区居委会,或纳入所在村组管理,并通过公选方式选任社区干部,大力强化移民社区和村落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该县还采取发放贴息贷款、建立社区发展互助社等多种方式为移民提供资金支持,突破移民发展生产的资金瓶颈,被群众誉为“移民自己的银行”。做法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肯定并在全国扶贫系统推广。
富得起——在希望的田野上
近几年,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988.6万元,重点在521个村民小组(或自然村)搬迁移民7825户35652人,相当于将戴家埔、营盘圩、高坪、双桥四个山区乡镇居民全部搬出,全县移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760元提高到2750元,而且生活质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穷山多险祸,山外展新天。世代居住在深山区和地质灾害区的群众,如今同城里人一样,住进了宽敞漂亮的新房,走上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真正享受到了新时代的市民待遇,达到小孩入托不出社区,娱乐休闲不出社区,小病医治不出社区,基本购物不出社区,纠纷调处不出社区的城区居民水准。
扶贫先扶智,为让移民户融入城镇生活,从事二、三产业,遂川县充分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万民农民素质工程”等培训载体,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共70多期,实现了移民户“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