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江西国有企业浴火重生
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江西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实践。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从“两年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到“全面完成七个系统非工口国有企业改革”,我省国有企业改革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乐,高亢嘹亮,激昂雄浑。
四年不到的时间,507户工业企业和1782户非工业企业全面完成改制,共安置职工76万余人,有34万名职工重新就业。不仅使人们深刻认识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江西效率”,更在全国树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江西样本”。
改革,探索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的新路
我省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时,正逢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困难面前,改革的人们以“冬泳”的勇气和信念,在危机中抢抓机遇,成功实现“化危为机”。
从2008年5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两年内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的重大战略决策,至2009年年底全省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并实现“职工得实惠、企业添活力、政府增责任”,走出一条国有企业改革又好又快的江西之路――此轮改革进展之顺利、成效之显著,不仅给全省人民以信心与鼓舞,也引起全国瞩目,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江西样本”。
2010年6月,在圆满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乘势而上,作出了推进农垦、粮食、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决策。
而此时正是国际经济形势持续动荡、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面临巨大压力之际。逆势中推进改革,更需要坚强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更需要直面矛盾、敢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在极为复杂的宏观环境下,省委、省政府把推进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举措来抓,化挑战为机遇,化危机为生机,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改革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的新路子。
国有企业改革,广大职工群众成为改革的主力军。在改革实践中,我省坚持以人为本,把职工的切身利益放在最重要位置,拿出“真金白银”,付出真情实意,真正做到了善待职工、厚待职工。这种心系职工、情系民生的做法,赢得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轻舟已过万重山。”当我们回首国有工业企业和七个系统非工口国有企业两项改革,江西国有企业收获的不仅仅是改革成功的喜悦,更有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这份信心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显得弥足珍贵。
改革,让国有企业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改革唤醒了企业创造价值的智慧,为全省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
国有企业改革,不是“关门走人”,而是“妙手回春”;不是“油枯灯灭”,而是“浴火重生”;不是“作茧自缚”,而是“振翅高飞”。众多国有企业都因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般的洗礼而焕发青春,江西建工集团、江西煤炭集团、方大特钢、九江制氧机厂等一批过去步履艰难的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中通过兼并重组、股权多元、整体收购、嫁接改造等方式,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成为推进江西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就实质而言,国企改革是经营机制的转变和企业制度的创新,是一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通过改革,我省一大批国有企业冲破了旧体制的束缚,打破了“关闭停产”的困局,盘活了企业资产,激活了生产要素,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在七个系统非工口国有企业改革中,各地各系统通过招商引资、靠大联强、嫁接改造等,做强了企业,做旺了园区,做大了产业,增加了有效投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南昌、九江、上饶、鹰潭等市把城郊农垦企业并入经济开发区,引进了大批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鲜动力。
哪里有改革创新,哪里就有繁荣发展的局面。2011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增长22.3%,净资产增长18.5%,营业收入增长38.7%,利润增长31.4%,税收增长19.8%。今年1至7月,全省国资委监管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0.8%,累计上交税费增长25.0%,资产总额增长23.4%。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在这场有进有退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现存的生产要素被有效激活,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而民企、外资、央企携机制和资本等优势重组我省国有企业,在人才、机制、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有机整合,把自己的市场经济基因注入,使我省国有企业浴火重生。
国企改革的成功,将使我省在崛起的道路上轻装上阵。实践启示我们,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勇于创新,才能加速江西绿色崛起。
作者:夏晓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