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管理信息化处理永叔街道开拓社区管理新路
网格化管理 信息化处理
■本报记者罗仁瑾
拿着小本和便民服务卡走街串巷成了吉州区永叔街道高峰坡社区杨淑莹一周的重要工作。在她的工作日志上,写着高峰坡小区下水道堵塞,在结果反馈栏上有已疏通三个字,在用时一栏上写着1天。
小小网格员为民解忧
“路灯当天坏了,隔天就给修好了,办事效率挺高的。”南方园小区居民王阿姨说。南方园是高峰坡社区的一个无物业小区,小区内道路硬化不完善,路面压坏痕迹明显,成了小区居民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自从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后,南方园的网格管理员常常到小区走访。对于居民反映强烈的路面压坏问题,网格员拍下实地情况照片,上报到街道,不出一个月,路面修整好,还安装了路灯等基础设施,小区重新亮堂起来。
“我们的工作就是直击居民反映最强烈问题的中心,帮助居民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杨淑莹从日常工作中总结出。
“网格化管理与以往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贴身式服务,打破了过去社区坐等居民上门的工作状态,网格员走进群众的生活,及时发现社区居民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永叔街道网格化管理中心主任曾晋娟说。
据悉,永叔街道按物业型、单位型和杂居型三种类型将6个社区划为56个网格,网格员每月下网格不少于8天,每周二、五为网格工作日,佩带工作牌、党徽,人手一册工作日志和信息采集册,逐户宣传政策、采集人口信息、发放便民服务卡、处理居民反映的随机性问题和一般性矛盾纠纷,反馈处理结果。
手机终端提升安全指数
在网格员们厚厚的一本本信息采集本上,登记的都是居民反映的问题,以及解决情况的汇总,这便是网格员们工作的点点滴滴。到社区走访,把居民的诉求记录在工作日志上,把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再誊抄到信息采集本上,最后汇总到街道,有时还需要取证拍照。这些一系列程序都由网格员一人完成。
为了提高办事效率,今年5月,永叔街道为每一位专职网格员配备了手机终端,通过街道网格管理指挥中心,网格员可随时将居民信息和采集到的诉求上传到指挥中心,大大缩短了诉求办理的时间。例如,关于居民反映最多的环境卫生问题,在以往,从上报到处理至少需要一周时间,现在隔天就能受理并得到处理。
在永叔街道网格管理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15个监控画面清晰地展示在工作人员面前。这些监控画面显示的是街道辖区内15个无物业管理小区的小街小巷。无物业管理小区的小街小巷常常是偷盗、抢劫、损毁护栏等行为的高发地带,自从安装了探头后,此类现象明显减少。配备手机终端后,网格员只要打开手机的监控软件,便能随时监控辖区内的小街小巷,发现违法行为可及时处理,居民安全感大大增强。
此外,永叔街道还通过“电话平台、QQ平台、官方微博、短信平台、网上政务平台,手机终端,摄像监控”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综治、维稳、民生、救助等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快速收集、快速分解、快速处理、快速反馈。打造后的网格管理电子沟通平台,可以及时掌控网格管理工作动态,反馈信息,实现网格管理工作的立体化、实时化。
网格化管理开拓社区管理新路
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就是在现有社区地域内,科学合理地划分小区范围,以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为基础,达到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居民自治的目的。同时兼顾地域性、经济状况、居民认同感等。在此基础之上,创建“人文社区 温馨家园”。
“一个个小单元就是一个个社会细胞,把细胞组织好,社会才能有序有矩。在社区推开网格化管理是创建‘人文社区 温馨家园’的保障和前提。”曾晋娟说。
据悉,自今年3月9日网格化管理推开以来,永叔街道网格员已入户调查11234户,收集意见建议1867条,已处置1841条,处置率为98.6%,居民上访投诉大幅减少。尤其是市区“四城同创”暨清污拆违治乱工作开展以来,仅一个月时间,清理卫生死角160余个,垃圾80余车,改造化粪池14个,拆除违章建筑24处。环境卫生得到了改善,增强了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