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古村旅游开发要注意五个问题
□邹勇文
古村是传承历史文化、沿袭民间习俗的聚居地,蕴藏着秀美精致的艺术珍宝,透露出纯朴敦厚的乡土气息,也闪耀着先辈的智慧与劳动结晶。因此,古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的一种新的业态,游客在追求旅游的新奇特感觉的同时,越来越希望在历史和文化中有所收获,在古村的旅游过程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和体验乡土气息。作为庐陵文化的核心区,吉安的古村落资源非常丰富,有众多的国家级和省级的历史文化名村(镇)。古村资源也成为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来吉安旅游的一大主因。然而,笔者在最近的几次古村资源考察中,发现我们吉安古村旅游开发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可能在短时间会造成资源的破坏和古村品位的降低。基于保护和开发古村资源的双重目的,笔者认为在古村旅游开发中应该特别注意避免以下五大问题。
一忌无规可循。规划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一个起点高、创意好的规划能够给一个地区或景区起到引领和指导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个经过几千年历史和文化沉淀的古村落。任何不经意的开发可能就是一种破坏。在笔者走访的几个古村中,有的古村在旅游开发中竟然没有做出规划,有的可能是十几年前所做的规划,有的虽然是最近做的规划,但也只是在墙上挂挂,很少在实际操作中按照规划来实施。规划的严谨性和原则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重点表现为无规可循,或有规不循,抛开规划自行其是。导致古村在旅游开发中各利益团体各行其是,无法形成统一整体的开发思路和体系。
二忌毁旧造新。古村的传统建筑是一种凝固的历史,更是一种地方特有的文化符号。笔者曾这样对中国的古村落建筑做过评价,来到古村,站在已经过几百年风雨洗礼的建筑面前,只能感觉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唯有静静地品味,才能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在古村的历史厚重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但在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很多古村的古建筑周围的历史空间已被“现代建筑”空间所取代,甚至用时尚的手法对一些建筑或巷道进行包装,以往古老的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荡然无存;在村落的老祠堂、老民居之间,夹杂着一些新的建筑物;有些村民为改善生活居住条件,随意翻建古屋古院,把胡同古道毁坏铺成水泥路。所有这些都使具有文物价值的老建筑几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古村落那种传统质朴的感觉损失殆尽。
三忌急功近利。古村旅游开发要高度慎重,不能急功近利、轻率上马。古村旅游开发的定位首先是地方民居建筑的保护、展示和弘扬,是先民生活劳动环境场景的再现,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其次才是商业价值的开发利用。我们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如有些古村几乎一半的村民都把自家的古代建筑拆除修成了客栈,以搞“餐饮住宿一体化”来获取短暂的经济效益;有些古村为了推出新景点,打起了搬迁古建筑的主意,将村落中保护完好的牌楼、马头墙拆走,与新建的景点放在一起集中展示。古建筑搬迁是文物保护上不得已才作的选择,把景点集中起来进行开发,也是违背文物保护基本原则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实际上是将古村落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给破坏掉了。
四忌传统缺失。村落文化是农耕文化的结晶,是村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下来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无论是风水理论中的生态理念,村落选址中的规划意识,祭祀仪式中的传统道德、伦理教化,还是民风习俗、乡规民约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农村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中特有的乡情、亲情,其本质都是和文化的结合体。但当古村成为“景区”后,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乡风民俗受到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许多村民在与游客的接触过程中,学会了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短斤少两等行为,庐陵文化所推崇的正气精神在一些古村落逐渐消失。原本耕读传家的古训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发生了裂变,在笔者走访的几个古村落中,年轻人大多数外出务工,有老人告诉笔者,近些年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少。此外,乡村人文传统生态的保护缺少,一些手工艺品和地方小吃的制作手艺大多数已经失传,如果不加重视和挖掘,今后在古村的旅游开发中将无法成为代表地域的特色旅游商品。
五忌民俗滥充。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地拓展,就当前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等。一个区域的民俗文化的形成是地区或村落几千年百姓行为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所反映的这种文化是已经浸透了当地百姓血脉的传承和世代相传相望的积淀。然而,某些古村的传统节日以及风俗习惯在旅游开发和利益的诉求面前,开始失去了几千年的坚守。为吸引游客的眼球和掏空游客的腰包,常常经过景区或政府以娱乐大众的形式让游客参与,从而失去了其原真性,更失去了特有的文化意义。传统民俗的商业化与庸俗化的表现,可能带来“舞台的真实”和游客的热情参与,但真正“典型”的民俗风格要么变味,要么消失。在一些景区的民俗表演中,将其他区域民俗中的踩高跷、走马灯、腰鼓等导入。而忽视深度去挖掘真正代表庐陵文化的民俗表演形式和文化的传承。如我们吉安几千年形成的农耕文化中的民风民俗。如果我们在旅游开发中注重原汁原味的反映百姓的生活,其发展才真正有生命力,市场开拓才能有自己的品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