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母湛氏
1422
陶母湛氏(243―318),江西新淦南市村(今新干金川镇)人,年方及笄嫁给了鄱阳的陶丹。陶丹家境贫寒,仓无积余。陶侃出世不久父亲即去逝。陶母湛氏纺纱绩麻,洗衣做饭,照料孤儿。陶母湛氏将劳作后的全部时间用来教育儿子。她认为,孩子的品格是从幼年就开始形成的,课子不严,教子不紧,将会贻误孩子的一生。她教育儿子爱惜光阴,崇尚勤劳。又教诫其子,务“使结交胜已”。意思是说,要结交那些人品、学识胜于自己的人,向他们学习,不能滥交。陶母“截发延宾”的故事流传千古。陶母还深明大义,经常教育儿子立身清正,从不姑息纵容。陶侃在浔阳“监鱼梁”,用鱼库的鱼糟了一坛送给母亲,陶母湛氏接到糟鱼,认为是官家物品,当即写了一封信,连同糟鱼一并交给来人,叫他带给陶侃。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母亲的责备,震憾了陶侃的心灵,他感到深深的愧疚,下决心要做清正廉明的官员。后陶侃“尚廉节物”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陶侃的高尚品德,其母湛氏功不可没。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陶母湛氏病殁,终年75岁。她去世后,人们遵其遗嘱,将其葬于新淦县城十字街右(今新干县城金川镇十字街2号),享年75岁(其碑石珍藏在新干县博物馆)。。她以贤良的秉性和教子的良方,在妇女界树立了一块永不褪色的丰碑,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孟母、陶母、岳母、欧母)之一。
人为纪念陶母教子惜阴苦读的精神,在湛氏故宅旁(今新干县皮革厂)筑有陶侃读书台,其下为洗墨池。尔后,又在读书台附近兴建了“惜阴书院”和“金川望江楼”。宋代名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文天祥,明代名人解缙等都到此游历并赋诗赞誉“陶母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