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乐队"的大梦想——泰和桥头镇颂英乐队小记
“草根乐队”的大梦想
——泰和县桥头镇颂英乐队小记
“草根乐队”正在排练节目
■肖守渊、梁生斌文/图
泰和县活跃着20多个农民乐队,这些草根乐队(团)有着共同的梦想。近日,笔者走访了泰和县桥头镇颂英乐队,浓缩了当地所有农民乐队的梦想。
丰富的业余生活是新追求
“我们希望用艺术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同时也希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来提升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泰和县桥头镇颂英乐队的团员们如是说。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早已挣脱贫困走上富裕生活道路的泰和农民有了自己的新追求。在林业大镇——泰和县桥头镇,活跃着几支中老年艺术团队,其中人气较旺的要数津洞村与中坪村农民合创的颂英乐队。
这个艺术团的经历坎坷,早在“大集体”时代就有了这支队伍,但因各种原因中途夭折了几次,就连乐器也所剩无几。今年年初,在外地工作的张今仁回到家乡决定把这支队伍重新打造起来。张今仁,1947年生,曾经担任过民办教师。尽管岁数已高,但他创办乐队的热情却让年轻人折服。在当地创办幼儿园的钟青秀动情地说,“看到张老师这么热心,我也想进来表现一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为了确保这个团队不再散伙,他们首先从规章制度上入手,走制度管人之路。他们建立了《乐队活动制度》和《乐队财务制度》,并通过了《乐队章程》,同时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具体的职务,大到总导演,小到每件器物的管理人员,都有明确的分工。邓雪梅,今年72岁,曾经担任过民办教师的她原则性特强,担任纪律监督员非她莫属。一个没有经费来源、没有编制的农民乐队,通过队员们的自我约束,管理得井井有条。尽管队员们散居在村中的各个角落,但是每天晚饭后的排练时间谁都不敢耽误。65岁的陈有德,他每天背着三岁的小孙子去参加排练。
打造有影响力的节目
因为分工明确、制度严明,节目质量也提升很快。现在他们拿的出手的节目有十几个。为了打造有影响力的节目,他们以保护当地历史节目和排练红歌舞为主。《点将吟》《游京街》是当地祖上流传下来的节目,这两个节目以“白蛇和许仙”的故事为范本,融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表演习惯,以唢呐、锣鼓、二胡等乐器演奏为主,备受观众喜爱。主演是年逾70岁的邱云庆,看他已到古稀年龄,但他表演起来却丝毫不含糊。
围绕浓厚红色氛围,他们精选了24首红色歌曲为排练曲目,其中第一个曲目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就没有今天的小康生活,就更谈不上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了。”被封为“总导演”张今仁笑谈。他们不仅从曲目上入手,还把自己的队伍定为“颂英乐队”,意为歌颂伟大英明的共产党。
壮大队伍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好
节目吸引了四邻八乡的粉丝们,每天排练场旁边的观众多达上百人,同时也“鼓动”了不少“老年发烧友”。中坪村盆形组的黄祖成今年65岁,年轻时爱好文体活动,看到乐队开展了活动,主动加入到队伍中来。如今,这个乐队已有固定演员18人,还有20多名群众已经报名参加。据了解,为了确保活动正常开展,65岁的张今仁投资上万元添置了乐器和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同时,为保证乐队能够正常运转,他还申请了10立方米的杉木砍伐指标,准备用出售后的资金全部投入乐队使用。据悉,砍伐指标已经批下来了。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表演机会
这样一种自发性的、公益性的表演每天都在村中央的小广场上进行。“我们希望自己的节目能够愉悦自己,愉悦村民,也希望我们精心排练的节目能够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乐队的“舞蹈”教练钟青秀道出了心中的小九九,“我们还希望有专业的老师来指导我们开展活动。”她的想法不仅仅是颂英乐队的想法,也是所有农民乐队的想法。目前,大多数农民乐队大多没有多少表演机会,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缺少交流沟通的机会,表演水平参差不齐。
“获得各种各样的表演机会,可以向外人展示我们山里农民的精神风貌。”当地支部书记刘恩生的话透着玄机,“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个小山村、走进我们这个小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