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安晨报 ]遂川曾庆淮:菜摊上的“土”画家
曾庆淮在菜摊上画画
■肖礼迪、邱小健、刘祖刚文/图
前几天在和朋友聊天,他手中的一沓小纸片引起了我的好奇。原来是一些素描画,虽然草草几笔,但人物却栩栩如生,神态各异。以为是哪位画家的作品,朋友向我介绍了这幅画的作者,他是一位菜贩曾庆淮画的。惊叹之余,我对这位不凡的菜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前去探访,听听他的“画家”生活。
从小迷恋忘寝食
曾庆淮1960年生于遂川县泉江镇东门村。小时候,离家不远是秀美的泉江河,他很喜欢在河里玩耍,闲下来也喜欢在河边静坐。河两岸的美景常深深吸引他,某一天,这位十几岁的少年,坐在河边的石头上,看到河面水波粼粼,鸭儿尽情嬉戏,岸上和风吹拂,芦苇沙沙作响。这样美的景致让这位少年心旌大动,于是他萌发了作画,把它们留住的念头,随手拾起一只树枝,在沙滩上作了一幅《芦苇丛中戏鸭图》(我们姑且这样称呼)。
从此,河边多了个拿着纸和笔,在那儿涂鸦的小孩。由于没有基础,一开始,他画不好,但他没有放弃。他找来了许多小人书、连环画,一笔一画地勾勒,一张一张地临摹,一遍又一遍。十几本《铁道游击队》他全部临完了。房间的四面墙上,贴满了他临摹的画。临了贴,贴了看,看完撕,撕完再画,画了又贴,这样循环往复,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还找来有关画画的书籍,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在学校,一下课,其他的学生都出去玩,教室只留下他趴在桌上认真地画画,有时看着窗外发呆,他在用心观察窗外的景物,观察操场的人群,观察天上的白云,观察地上的蚂蚁。回到家,他就钻进自己的房间,直到父母催他。慢慢地,他的画越来越好,同学们也知道班上出了个小“画家”,争相传阅他的作品,对他充满了敬意,也让他有了成就感,更加坚定了他画好画的决心。只要有时间,他还会一人独自到外面去写生。
艰难岁月仍坚持
转眼已到初三,曾庆淮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高中,当时正值文革时期,他家背景不好,所以未能进入高中继续深造,加之家境贫寒,不得不把所有的时间用来谋生。他东奔西走,到各个乡镇去贩销农产品。虽然生活很艰难,但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喜好和理想。他依然坚持画画,只要一空下来,他就拿起笔,随手找一张纸,马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多少次,他错过了生意。说起这些,他无怨无悔,他说,通宵达旦画画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全身心的投入,换来了画画技巧的迅速提高,他的画不但得到身边人的喜欢,也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遂川文化馆美术辅导员李小华对他的画赞赏有加。说起这个,还有一段故事。当年的曾庆淮经常去文化馆看别人作画,有次,他看到有的人画得不是很好,他就想自己露一手。他问工作人员是不是只有文化馆的人才能画,领导回答说谁都可以画。于时他当场画了三个人物,领导看了后当场要求他第二天去文化馆画。他创作的《猪市图》还参加了1984年江西省美术展览,他也亲自参观了那次展览。
后来,文化馆的领导找到他,想让他去进修深造,但他头一年才刚结婚,沉重的家庭负担,他不得不放弃这样绝好的机会。后来,随着三个小孩次第降生,他的生活负担更加沉重,用于学习创作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甚至有段时间他还完全没摸过画笔。
年过五十梦依然
如今,三个儿子已大学毕业,生活也没有以前吃力了。曾庆淮那压抑在心中已久的念想又“活”过来了。从2010年开始,他几乎是“疯狂”地作画。
到现在,已不下1500张。他说,现在年记这么大了,再不画,以后可能就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了。他现在也不下乡了,就守在老婆的菜摊上帮忙。说是帮忙,其实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画画。有时有人叫他买菜他也听不到。丰富的生活经历是他丰富的选材,也让他对画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画要体现时代的气息和精神面貌。他仍在不断地学习,网上看专家讲解的视频,看大师的作品。说起对未来的打算,曾庆淮说,好好创作,争取创作出好的作品,然后去参加画展。他不是想出名,他只是想自己坚持了一辈子的理想,能在有生之年得到实现,得到别人的认可。
家人支持心感甚慰
说起家人对他画画的态度。曾庆淮很欣慰。从小,他的父母都非常支持他,尽量让他去画,很少打扰他,还为他不能继续深造感到遗憾和内疚。妻子也非常支持他,以前,他通宵画的时候,她也没有跟他闹,而是理解体贴他,现在更是。她说,只要他愿意画,我愿意请一个人来菜摊帮忙。孩子们对父亲百分支持,虽然没有遗传到父亲的爱好和天分,但他们都认为父亲是一个很有天分的人,很有追求的人,很有理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