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柚
□罗朝晖
市场经济下的产业,要想成大器,特色是灵魂。无论哪个行业,缺少特色难成大器,农业也不例外。打造现代农业的拳头产品,很多人都会说,无非是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然后把它发挥到极致就行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什么纸面上如此明白的事,做起来却绝非容易呢?
因为这是件考量决心和毅力的事,没有持之以恒的劲头,成不了大事。吉安虽然有特色农业,但毕竟还没有走出小而散、各自为政的传统生产格局,没有形成一个全市上下倾力打造、众星捧月的有规模有影响的产业。而这恰恰是特色上台阶的首要条件。对于我市根据实际情况全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井冈蜜柚而言,必须抱着十年“磨”一柚的心态,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发展,才有可能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在拥有决心毅力的前提下,要注重方法。长期以来,我们发展农业拳头产品,总是寄望于千家万户的农民改变思维,踊跃跟进,从而形成规模。事实证明,这种寄望往往靠不住。成千上万个松散的经济个体,要作出统一的市场行为,只有理论上的可能。满头头发不好抓,梳成辫子就好抓。发展特色农业如何“梳辫子”?只有通过工业化的方法来实现农民利益的整合,从“要你干”变成“我带着你干”,最后变成“不让你干你着急”。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介入,当好“保姆”。要让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让他们在市场上进行利益博弈。这种博弈越充分,诸如土地流转这样的关键环节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性的做法,公司和农户的利益才有可能实现均衡和优化,我们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就会打得更牢,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只有这样,我们选定的井冈蜜柚才会长成大个子,形成大产业。